“腰部藝人失業” 這一話題引發熱議時,不少人直言 “有些明星早就該失業了”,這話雖聽著尖銳,卻道破了當下影視圈積弊已久的真相。這些年,影視資本如同脫韁的野馬,將 “造星” 變成了一場粗制濫造的流水線作業,完全背離了藝術創作的本質。
![]()
資本們手握資源,不把心思放在挖掘有潛力、有實力的新人身上,反而一門心思包裝底子極差的藝人。他們靠著鋪天蓋地且夸張失實的通稿,把原本平平無奇的藝人吹成 “顏值天花板”“演技派新秀”;再通過圈內那些互相捧臭腳、毫無含金量的獎項,給這些藝人貼上 “實力派”“影帝影后候選人” 的標簽,硬生生將其捧紅。
更令人不齒的是,一大批星二代、資本家的 “關系戶” 借著裙帶關系、血親紐帶、地緣人脈,堂而皇之地霸占影視資源和熱門榜單。他們中不少人既無顏值優勢,更無表演天賦,連基本的臺詞功底都不過關,卻能輕松拿到主角資源,頻繁出現在觀眾視野中。對比之下,許多靠自身努力打拼、有實力有靈氣的網紅,在鏡頭表現力、親和力甚至專業素養上都遠超這些 “關系戶新人”。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種依靠內部繁殖、毫無競爭力的藝人批量出現,久而久之,自然會引發大眾的強烈厭惡與集體拋棄。
![]()
極端飯圈文化的盛行,更是讓影視市場陷入 “觀眾失權” 的困境,成為大眾極度反感的毒瘤。這些年,觀眾連對流量明星或影視作品提出客觀批評的權利都被無情剝奪。一旦有人指出流量明星演技生硬、表情木訥,或是影視作品劇情邏輯混亂、制作粗糙,立刻就會遭到粉絲的圍攻。粉絲們輕則在評論區刷屏控評,用毫無營養的夸贊淹沒理性聲音;重則對批評者進行人身攻擊、人肉搜索,實施網暴行為。這種 “誰敢批評就懟誰” 的畸形風氣,讓越來越多觀眾選擇沉默,生怕一不小心就卷入無妄之災,影視市場本應有的良性批評與反饋機制被徹底破壞。
如今打開視頻網站,首頁看似琳瑯滿目、作品繁多,可真正能吸引大多數人點擊觀看的卻寥寥無幾。那些所謂的熱門劇集,要么是套路化的甜寵劇,劇情千篇一律,除了工業糖精別無亮點;要么是粗制濫造的 IP 改編劇,隨意篡改原著,服化道敷衍了事,完全辜負觀眾期待。反觀那些能突破圈層、引發全民討論的優質作品,比如兼具思想深度與藝術水準的現實題材劇、制作精良的歷史劇,一年能有兩三部就已經是 “謝天謝地” 的驚喜,這種供需失衡的現狀,正不斷消耗著觀眾對國產影視的熱情。
![]()
更可悲的是,許多影視劇早已偏離了 “為觀眾創作” 的初心,淪為資本內部消化自嗨、甚至洗 Q 的工具,或是定向收割某類粉絲的 “智商稅” 產品。資本方為了快速回籠資金、賺取暴利,不再追求作品質量,而是將重心放在如何利用流量明星吸引粉絲消費上。他們推出的 “粉絲定制劇”,劇情服務于明星人設,大量植入廣告,甚至推出付費解鎖劇情、購買周邊解鎖明星獨家物料等套路,把粉絲當成 “韭菜” 反復收割,完全無視普通觀眾的感受。
在這樣的影視環境下,還想享受優質觀劇體驗的大眾,被逼得只能 “反向追劇”。不少人寧愿回過頭去重溫 20 年前的經典作品,比如《大宅門》《亮劍》《武林外傳》等,這些劇集憑借扎實的劇本、精湛的演技、深刻的主題,即便歷經歲月沉淀,依然能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還有些觀眾則選擇看影視解說類內容,通過幾分鐘的濃縮解說,快速了解一部美劇的精華,既節省時間,又能避開國產爛劇的 “雷區”。
![]()
當下所謂的 “影視寒冬”“藝人寒冬”,根本不是意外,而是影視圈長期不思進取、急功近利的必然結果,是 “求仁得仁” 的下場。資本只看重短期利益,忽視內容創作;藝人依賴流量與包裝,不愿打磨演技;飯圈文化破壞市場秩序,擠壓理性聲音,種種問題疊加,最終導致影視行業陷入困境。
但客觀來說,目前的 “寒冬” 還遠遠不夠徹底。影視資本的利潤空間依然龐大,某些明星的身價和收入依舊高得離譜,與他們的專業能力、作品貢獻嚴重不符,“德不配位” 的現象比比皆是。觀眾用腳投票的節奏還未達到高潮,只有當資本真正感受到利潤大幅縮水的壓力,當那些缺乏實力的明星徹底失去市場、無戲可拍,影視圈才會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才會被迫反省自身、做出改變。唯有如此,影視行業才能擺脫畸形生態,回歸藝術本質,重新贏得觀眾的信任與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