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款青瓷的出土,揭開了中國陶瓷史上,一個塵封千年的秘密。
2024年初,在湖南考古匯報會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寧波,公布的白沙窯考古成果。
不僅證實了衡州窯作為五代"貢瓷"窯場的歷史地位,更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十世紀宮廷用瓷生產的窗口。
衡州窯的"貢瓷"之謎
衡州窯,這個在陶瓷史上若隱若現的名字,長期困擾著學界。
![]()
文獻中雖屢有"衡州貢瓷"的記載,但具體窯場位置始終成謎。
2019年,長沙馬殷治所遺址出土的"萬歲"款衡州窯瓷器,首次提供了實物證據,而2023-2024年白沙窯的發掘,則徹底揭開了這個歷史謎團。
"我們發掘出的5件'萬歲'款青瓷,形制與長沙出土的那件明顯不同。"
楊寧波解釋道,"這說明當時可能有多個窯場,同時承擔貢瓷生產任務。
"這種"分散訂燒"的模式,既保證了貢瓷的供應量,又能在窯場間形成良性競爭。
![]()
值得注意的是,白沙窯出土的瓷器中,有相當數量采用"滿釉支燒"工藝,這種需要耗費大量工時的高超技法,通常只用于宮廷用瓷。
瓷器底部留下的細小支釘痕,恰是這種"奢侈工藝"的證明。
窯爐技術的重大突破
考古隊揭露的5座窯爐中,Y16號窯爐尤為引人注目。
這座半地穴式龍窯殘長超過30米,其南壁保存的10個投柴孔,揭示了五代時期窯業技術的重大革新。
![]()
"想象一下,這么長的窯爐,如果只在窯頭投柴,后段的溫度根本達不到要求。"楊寧波用生動的比喻描述道,"多孔投柴就像給窯爐裝上了'分布式加熱系統',每個孔都是獨立的溫控節點。"
技術參數顯示,這些投柴孔間距在1.5-2.1米之間,經過精確計算。
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燒成溫度(可達1300℃以上),更使窯內溫差控制在極小范圍內——這正是燒制精美青瓷的關鍵。
從火照到釉照:千年傳承的智慧
出土文物中,幾件看似普通的陶片卻蘊含著驚人的秘密。
![]()
這些被稱作"釉照"的工具,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五代時期實物標本。
"火照測溫度,釉照驗配方。"楊寧波拿起一件三角形釉照解釋道,"這件工具可以同時測試三種釉料配方,中間的露胎部分就像現代的實驗對照組。"
令人驚嘆的是,當代醴陵窯瓷廠仍在使用的釉照,與這些五代文物幾乎一模一樣。這種跨越千年的技術傳承,生動詮釋了中國陶瓷工藝的生命力。
秘色青瓷的湖南篇章
在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是頂級宮廷用瓷的代名詞。
![]()
傳統觀點認為這類瓷器均產自浙江越窯,但白沙窯的發現改寫了這一認知。
出土的精美青瓷中,部分器物的釉色青翠瑩潤,胎質細膩堅致,與越窯秘色瓷難分伯仲。
"這些瓷器很可能是模仿越窯秘色瓷的'衡州版本'。"
楊寧波分析道,"當時湖南地區割據政權,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彰顯其正統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白沙窯的興盛期(五代至北宋早期)恰與馬楚政權(907-951年)的統治時期重合。
![]()
考古發現為理解這一時期湖南地區,政治與手工業的互動提供了全新視角。
未解之謎與未來展望
盡管收獲頗豐,白沙窯仍留有許多待解之謎。
窯址中發現的少量白瓷和醬釉瓷殘片,暗示這里可能曾嘗試燒制其他釉色品種;出土的"勝"字款瓷器,其具體含義尚待考證。
"我們計劃對窯址周邊展開系統調查,尋找可能的原料產地和工匠居住區。"楊寧波透露。
隨著科技考古手段的介入,未來或能揭示更多關于古代制瓷工匠的技術秘密。
![]()
站在白沙窯遺址前,仿佛能聽見千年前窯火熊熊的聲響,看見工匠們小心翼翼地將"萬歲"款瓷器送入窯中的場景。
這些穿越時空的遺存,不僅印證了古文獻的記載,更讓我們得以觸摸那個輝煌的陶瓷時代。
衡州窯的故事,正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鏟下,一頁頁重新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