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10 月 8 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線了 15 篇論文,其中 4 篇來自華人學者(包括作為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論文)。
10 月 8 日,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趙惠民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崔海洋、蘇雨峰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Enzyme specificity prediction using cross attention graph neural networks(基于跨注意力圖神經網絡的酶特異性預測)的研究論文【1】。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結合跨注意力機制(Cross-Attention)與SE(3)-等變圖神經網絡(SE(3)-equivariant GNN)的創新人工智能模型——EZSpecificity,可高精度預測酶的底物特異性,以幫助研究人員找到酶與底物的最佳組合。這項研究為 AI 在酶工程、合成生物學和綠色制造中的深度應用奠定了新的方法學基礎。
![]()
10 月 8 日,復旦大學周鵬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劉春森青年研究員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A full-featured 2D flash chip enabled by system integrationI(通過系統集成實現的全功能 2D 閃存芯片)的研究論文【2】。
![]()
10 月 8 日,麻省理工學院Liu Qi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Quantum-amplified global-phase spectroscopy on an optical clock transition(
光學時鐘躍遷的量子放大全局相位光譜學)的研究論文【3】。
![]()
10 月 8 日,梅奧醫學中心樓振昆教授、黃金舟助理教授(現為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作為共同通訊作者(陳斌博士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KCTD10 is a sensor for co-directional 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conflicts(KCTD10 是同向轉錄-復制沖突的傳感器)的研究論文【4】。
該研究首次揭示一類稱為CUL3–KCTD10的泛素連接酶復合物,能夠像 “分子傳感器” 一樣精確檢測同向轉錄-復制沖突,并通過泛素信號調控機制協助復制體順利通過,避免 DNA 損傷和基因組不穩定。
![]()
論文鏈接: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97-2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621-8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578-8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585-9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