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1914年,梁啟超先生應邀在清華同方部做《君子》演講,他用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象辭,勉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勉為真君子。這次演講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被鑄入清華校徽,高懸于大禮堂的上方,成為清華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恰逢清華大學112周年校慶,我們節選編輯了樓宇烈先生曾于2014年在清華的演講稿的部分內容分享給各位讀者。共同紀念梁啟超先生誕辰150周年的同時,獻上對清華大學建校112周年校慶的深深祝福!
![]()
“君子”是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塑造一個人的品格的。一個國家的興盛、發達、強大、進步,靠什么來體現呢?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宗教改革,有一個宗教改革家叫思邁爾斯(1812-1904),他在《品格的力量》中就曾講過:一個國家的繁榮和幸福,不在于它的國庫的殷實,不體現在它的城池有多么堅固,也不在于它的公共設施如何華麗。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在于這些,那么體現在什么地方呢?他說啊,一個國家的繁榮就在全體國民所受的教育,在他們的理想、人格,總的來講一個公益的、文化的、綜合的素質形成的一種做人的品格。那么我想中國文化的精神就是人格、品格的問題。
作為一個君子,要具備什么樣的品德?太多了,從方方面面,有幾百條,君子有三畏,有九思,各種各樣。對君子的品德要求也很多,有一個字的、兩個字的品德要求,也有三個字、四個字、五個字、八個字的品德要求等等。
![]()
一個字的品德要求就是“孝”。百善孝為先。這根中國文化有關系。中國文化講天地生萬物,人類有人類的祖先,所以我們要孝我們的祖先,最直接的就是孝我們的父母。孝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和生命觀是有密切關系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所以要報答父母,父母要養育、教育子女,子女就要孝順、敬重父母,這是相互的關系,是一種自然的關系,孝不是強制的、強迫的。魏晉時期,王弼對孝做了非常好的詮釋,他說“自然親愛為孝”,父母子女之間就是自然親愛的關系。過去我們都講,要孝,首先要光宗耀祖,這是孝的最充分的體現,讓你的父母能夠在大眾面前露臉,讓世人知道他們教育了這么好的子女。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大孝尊親,就是讓你的父母得到社會的尊重,得到大家的認同。其次不辱,你不能給你的祖先爭光爭彩,至少不能讓你的父母受到社會的羞辱。
![]()
兩個字的品德是“誠敬”。南宋的朱熹曾經講過:為人行事,重在“誠”、“敬”二字。做人做事把握這兩個字就可以了。
什么是誠?誠者毋自欺,毋妄為。不要自己去欺騙自己,不要妄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這是誠。
什么是敬呢?不怠慢,不放蕩叫敬。我們要敬畏別人,也要敬畏自己所從事的各種各樣的事業,事業也需要我們敬畏,不能怠慢,更不能放蕩。
一個人如果能夠根據這兩個字去做,就是“君子人也”。《論語》里講到,有人問孔子,人做到這樣是君子嗎?孔子答曰,當然是君子!在梁啟超的文章中也引用了。做到誠、敬就是君子了。不自欺、不妄為、不怠慢、不放蕩,這個人就具有了君子的品德。
![]()
三個字的品德:“智仁勇”。“智仁勇”三個字的含義我們理解得也比較膚淺。智:有智慧;仁:愛人;勇:勇敢、勇氣。只是這樣嗎?其實不是!
《中庸》里面對這三個字做了非常深刻的詮釋。好學近乎知(智):作為一個君子就要好學,不斷地學,學無止境,不斷上進,只有學習才能不斷上進。“仁”也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愛人”。力行近乎仁,要去做,踏踏實實地去做才是仁。至于“勇”,知恥而后勇。懂得羞恥的人才能勇,能夠發現自己的錯誤并能改正錯誤的,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才是一個強大的人。具備“智仁勇”三大德的人才能成為君子。
![]()
四個字的品德:“禮義廉恥”。
禮,一個君子最基本的應該是守禮、敬人。守禮就是做自己該做的事。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一個身份,這個身份不是指地位,而是你在社會、家庭中的身份。儒家講五倫,是禮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它是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倫里面君臣先不說,先說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這都是一個自然的關系。人都處于這種關系中。在這種關系中,你一定有一個身份。你有這種自然關系里的身份,就要做這個身份該做的事情。守禮就是按照你這個身份做該做的事情,換句話來講,就是盡職盡責,盡你的責任義務。作為一個君子一定要守住本分,這就是守禮。
義,就是該怎么做或不該怎么做都是人特有的。人要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念之差就會變為禽獸,甚至連禽獸都不如。孟子講:“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人與禽獸的差別也就一點點,有時候就是在一念之間。所以人要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要掌握這樣一個方向。“義”是什么?“義者宜也”,“義者人路也”,人走的路,人應該走人的路,不要去走禽獸的路。
廉,就是正直、清廉。做人正直才能起表率作用。一個正直的人才能夠誠信。做什么事情都能讓大家看得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以君子是什么事情都可以讓大家知道的,可以讓大家都看到的,正因為他有這樣正直的心,所以他才能做到這一點。
恥,要懂得羞恥。不懂得羞恥的人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事情都不怕,錯了也不會去改正。我們自古推行的禮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有一種羞恥心,使他的行為能夠非常方正。《論語》里面有一句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也就是用政教的方法告訴大家,一定要守住一個底線,要走正路。但是用什么標準來判斷呢?我們常常講,很多法律不是針對小人的,而是防君子的。我們一把鎖鎖住了,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民免而無恥。我們通過道德教育的辦法,告訴他做人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啟發他的道德自覺性,然后用禮規范他。禮不是強制性的,是靠社會輿論來監督的。輿論的監督遠比法律的強制力量大得多。因此,一個人有了羞恥心,他就不會走歪道。羞恥心是做人的一個非常基本的品德。人要有羞恥心,這樣他才不會做他不該做的事情。即使做了不該做的事情也會立刻反省、立刻改過。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重要的是有了過錯以后不怕改正,自我反省,自我檢討,來改正過錯,以后再不犯了,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一個君子了。
![]()
五個字的品德:“仁義禮智信”。拓展開去,還有八個字的品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中國人的DNA,中國文化的基因。君子的品行是多方面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成為常人的表率。那么有人會說,做君子太痛苦了。其實成為習慣就不會成為一種負擔。我們教育孩子,就是從言行舉止入手,讓他從小養成習慣,長大就變成自然的行為了,而不會覺得這些東西是一種負擔或一種壓力。如果匿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你處處按照這個責任去做,把被動變為自覺,那就不會成為一種負擔了。
注: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選購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做中國人:樓宇烈清華“君子”演講實錄》圖書,進行拓展閱讀。支持正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