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圣旨一般都是由翰林學士或其他大臣代皇帝擬寫而成,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圣旨往往格外珍貴,就比如在遼寧省博物館,有一件一級文物,也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它就是董其昌的《自誥身帖》,這是董替皇帝書寫的一道圣旨。
![]()
《自誥身帖》為絹本,橫414.3厘米、縱26.8厘米,書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內容是萬歷皇帝對董其昌的父母、妻子封賞的詔書,卷首還有乾隆御筆題跋,可見曾被乾隆珍藏多年,甚為喜愛。由內容可知,董父董漢儒、母沈氏告身、董其昌本人及夫人龔氏等均得到封賞。
![]()
《自誥身帖》前半部分書于閏八月二十四日,后半部分書于八月二十八日,相隔四天。此作珍貴之處在于它不僅是董其昌極為罕見的正楷作品,更是其僅存于世的圣旨書法,而且為了順應宮廷書法潮流,董在書寫時將“顏體”楷書與“臺閣體”相結合。
對于學習楷書的朋友,此作堪為一件入門范本,既有唐楷法度,又兼顧了實用性,上手難度小,特別適合來打基礎。橫畫起筆多露鋒輕入,行筆時勻速提按,中段稍實、兩端略虛,看似淡雅卻內含筋骨。對比唐代楷書的重按鋪毫,其彈性更強,展現出“綿里藏針”的力度,清代王文治評其“書家神品董華亭,楮墨空玄透性靈”。
![]()
轉折處方圓并用,增強書寫流暢性。結字疏朗空靈,拉大內部空間,形成“疏可走馬”的視覺效果,這種處理方式受宋代米芾結字法影響,卻更趨簡約。多數字形呈左低右高的欹側姿態,但整體重心穩定。
根據字形繁簡調整結構,既符合楷書規范,又展現書寫的自然性。全帖通過墨色濃淡變化區分筆畫主次,起筆處墨色稍濃以立骨,行筆漸淡以顯韻,形成“虛實相生”的立體感。《自誥身帖》疏朗的結字、淡逸的墨法、靈動的筆勢,與唐代楷書的“雄強”“嚴整”形成鮮明對比,對楷書文人化、意境化的探索,為書法藝術開辟了新的維度。
![]()
誥命文體通過秀逸的楷書呈現,既符合官方文書的規范,又彰顯文人的個性追求。正如清代張照所言:“董華亭書,如初日芙蓉,曉風楊柳,觀其神駿,想見其人。” 即使在最講究法度的楷書領域,書家仍能通過精微的筆墨處理,讓個性悄然展現。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