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軸承產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但卻沒有一家企業能排進世界前五,最高精尖的軸承,我們還只能靠進口,堂堂制造業大國,為什么連軸承這么普通的東西都拼不過別人呢?中國軸承距離進口產品到底還有多大差距呢?
地球人都知道,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小到螺絲釘大到空間站,能造的東西能從天安門排到海南島,但有句老話說得好,"蘿卜快了不洗泥",量大不代表一切,尤其是在一些"關鍵小件" 上,我們跟世界頂級水平還差一口氣,比如軸承。
![]()
先給大家科普下,軸承到底是做什么的?用大白話說,它就是機器的膝蓋和腳踝,專門管支撐旋轉的軸,還能把滑動摩擦變成滾動摩擦,減少能量浪費。軸承的構造并不復雜,就內圈、外圈、滾動體、保持架四樣東西。但小到家里的電風扇、洗衣機,大到汽車、高鐵火車和飛機,全得靠它撐著。航空發動機里的軸承得扛住上千度高溫,風電齒輪箱的軸承得頂住零下40℃到80℃的溫差,就連半導體光刻機里的軸承,精度也得達到納米級,比頭發絲細上萬倍。可以說,沒有好軸承,再牛的裝備都是"瘸腿的千里馬",絕對跑不快。
那現在全球軸承圈的"帶頭大哥" 都是誰呢?行業里有個"八大巨頭"的說法,遺憾的是,沒有一家是中國企業。排在前三的分別是瑞典的斯凱孚、舍弗勒、日本的恩斯克,以德國斯凱孚為例,人家做軸承快兩百年了,手里的專利能堆成山,全球每五臺風機里就有三臺用他們的軸承。這些巨頭不光賣產品,還能給客戶量身定制解決方案,48 小時出選型報告,7 天交付緊急訂單,已經做成品牌了。舍費勒的陶瓷軸承在1200℃的高溫下還能穩如泰山,裝在航空發動機上,使用壽命高達12000小時,維護成本直降七成。日本恩斯克,主要生產保時捷、F1賽車的軸承,基本上也是壟斷了。
![]()
中國軸承產量都占全球三分之一了,卻沒有一家企業能排進全球前五,整個行業呈現出"高端缺貨,低端泛濫"的景象。在高端市場里,國產貨的占比還不到30%,航空航天、精密機床這些關鍵領域,常年被國外巨頭壟斷,眾多中小企業在低端市場擠得頭破血流,光是做農用機械軸承的就有一千多家,你賣十塊我賣八塊,最后利潤薄得像紙,連研發費用都賺不出來。
差距不是一天兩天產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材料卡脖子的問題。高端軸承得用高純度的特種軸承鋼,里面的雜質得比頭發絲的萬分之一還小。瑞典奧托昆普、日本山陽特鋼的鋼材,能讓軸承壽命達到幾十萬小時,咱國內雖然也有像寶鋼這樣的企業能造,但航空發動機用的真空冶煉鋼材,還得靠進口。還有陶瓷軸承,德國企業用氮化硅做的軸承,密度只有鋼的40%,轉速能突破每分鐘10萬轉,國內企業要么造不出來,要么造出來成本高得離譜。這就像做菜,只有普通食材,再厲害的廚子也做不出滿漢全席。
第二個障礙在工藝上。高端軸承的加工精度得按微米算,比一根頭發絲還細。德國企業用的精密磨床,能把誤差控制在 0.1 微米以內,而國內的設備大多是進口的,自己造的磨床穩定性差,加工出來的軸承精度忽高忽低。還有熱處理工藝,人家能通過熱等靜壓技術消除材料里的微孔,讓軸承抗彎強度突破1200兆帕,國內不少企業還在用老辦法,處理出來的軸承要么耐磨不夠,要么容易開裂。
![]()
第三個問題是研發上接力不足。國外巨頭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收的5%以上,德國斯凱孚一年就砸幾十億搞研發,國內企業呢?除了人本、瓦軸這些龍頭,大部分中小企業研發投入連1%都不到,要么跟風抄襲,要么等著別人技術轉讓。倒也不怪這些企業不投錢,中國軸承企業數量全球第一,有接近2000家,前7家大企業的銷售額加起來,才占行業的28.3%,這可不是什么好事,行業集中度太低,大家各自為戰,甚至互相內耗,很難形成合力去搞研發,去攻克高端技術。
更要命的是,懂材料、懂工藝、懂設計的復合型人才,真是太稀缺了。全國只有河南科技大學一家有軸承專業本科到博士培養體系,但培養一個頂尖人才需要漫長周期,受地域、待遇等因素影響,很多培養出來的人才甚至流向了一些外企。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就真沒拿得出手的嗎?那倒也不是,最近幾年也有不少亮眼的突破。比如洛陽軸研科技造出了25兆瓦級風電主軸軸承,刷新了全球紀錄,國機精工能做10兆瓦以上的海上風電軸承,獨家供應三峽集團,還準備進軍歐洲市場。
想要讓國產軸承擠進全球領先的隊伍,我們還得在很多方面加把力,首先得把材料的硬骨頭給啃下來。國家得加大對特種鋼材、陶瓷材料的研發支持,企業也得跟高校、科研院所抱團,不能閉門造車。
![]()
另外,我們還得換個思路,別在低端市場死磕了。可以學新強聯那樣,專攻大兆瓦風電軸承,靠獨門技術拿下國內50%的訂單;也可以學兆豐股份,做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輪轂軸承,硬是擴展出了企業的第二生長曲線,這些細分領域才是真正的藍海市場,競爭小利潤高,只要做精做專,照樣能當"隱形冠軍"。
看到差距,我們才能正視問題,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要從根子上找原因找差距,最后解決問題。實話實說,中國軸承要追上世界頂級水平,可能得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但大家也別太著急,我們畢竟有優勢啊,全球最大的市場,新能源汽車、風電、機器人這些新興產業都在爆發,這都是德國和日本想買都買不到的"試驗場"。當年的家電、手機,一開始不也被海外品牌壟斷嗎,現在中國企業不照樣做到全球第一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