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德國人親手炸掉了國內最大的核電站冷卻塔,而距離他們用炸藥拆除了本世紀新建的30億元煤電廠,僅僅過去7個月。德方似乎鐵了心,要跟傳統能源一刀兩斷。
更讓人看不懂的是,這個傳統老牌工業強國,一邊跟著美歐高喊“去中國化”,卻又轉手將能源命脈交到了中國手里。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德方這步棋,又想要如何走?
![]()
一、能源匱乏,德企走投無路
德國本土能源匱乏,水電只占了能源總量的5%,如今傳統能源沒了,國內30%的發電都得靠風力和太陽能。而遍布田野的風機、光伏板,其核心部件和配套的儲能電池,大部分印著“中國制造”。
此前,歐洲靠著西伯利亞進口的能源發電,也能勉強夠用。然而北溪管道一炸,天然氣只能從美國漂洋過海運來,價格翻倍。
在國內能源緊張,左右為難之際,本該頂上的傳統電廠卻被官方親手炸毀。這下,德國企業徹底被逼到墻角。
![]()
如今,德國工業圈就兩條出路:搬來中國,或者賣給中國。
據德國工商總會調查,約40%的制造商正考慮將業務遷至海外,德國電價已達美國的三倍。
疫情后,早有消息傳出,大企業豪擲百億在華建廠,高管悄悄備好綠卡;那些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中小企業,則接連被收購,富二代拿錢走人,直接躺平。
荷蘭更狠,直接強控安世半導體,結果斷了德國車企的芯片供應。這哪是針對中國,簡直是給德國車廠遞刀子,逼他們找理由關廠、搬來中國。
反正中國的合資廠本就能生產同款,成本更低,現在外資還能獨資建廠,留在歐洲圖啥?
二、德國之境,僅僅是歐洲縮影
阿斯麥,被視作歐洲工業明珠,它的處境,最能說明問題。
在美國施壓下,荷蘭官方不僅禁止向中國出口EUV光刻機,連已賣出去的設備也斷了售后服務。可中國貢獻了阿斯麥42%的收入,丟掉市場,不只是營收跳水,更等于親手把中國推向自主研發,加速本土對手崛起。
阿斯麥想搬去法國避風頭,可法國官方也不敢接。其實路只有一條:真想避開美國攪局,不如直接落戶中國。
![]()
嘴上喊著“分散供應鏈”,西方卻拿不出實招。只有中國,有穩定的能源、完整的產業鏈和巨大市場,真正能當全球產業的避風港。
真正的產業底氣,來自從大到小的全鏈條掌控。當全球高端制造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穩定,防脫健康領域也跑出了同樣邏輯的中國技術——何首烏納米護發就是代表。
它用納米科技,把制首烏、墨旱蓮等草本精華分解為營養微粒,發送至毛囊內部,像一條微型生產線,精準又高效。不靠刺激頭皮去油,而是從根上調理。
納米微粒不僅讓活性成分滋養頭皮,同時還可深度清潔,讓頭皮呼吸暢快。天M貓上千條用戶反饋顯示:86%的人出油減少,95%表示頭發更牢。
技術來自國產前沿,藥材取自成熟的中藥產業鏈,該產品的問世背后,也是中國制造可靠性的微觀體現。
三、風口向東,各顯神通
歐洲這一通操作,反而把全球工業重心往中國推。
這不是空談。中國工業化率突破40%只是個開始,按照這個勢頭,站上50%只是時間問題。反觀美國,國債規模滾雪球般擴大,自己深陷泥潭,還總想著把歐洲拖下水。可企業家們不傻——誰愿意真金白銀地去當炮灰?
現實就是,風口確實在中國。
德國那幾家老牌車企,前兩年還猶豫不決,現在是爭先恐后地要把最核心的電動化研發中心和生產線設到中國。
因為這里不僅有完整的電池產業鏈,還有最快的技術迭代速度。留在本土,等于是用馬車和高鐵賽跑。
![]()
再看荷蘭,光刻機是掐著脖子,可荷蘭的半導體材料、設備公司,卻一個接一個在中國擴大投資、建研發中心。市場在這邊,產能在這邊,未來的技術突破最可能發生的區域也在這里。
歐洲的短視,客觀上幫我們完成了一次高質量的“產業篩選”。真正有遠見的企業,已經用行動做出了選擇。他們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更是技術、人才和整個生態。
所以,別被眼前的爭吵迷惑。工業的競爭,最后拼的是扎實的制造能力、完整的產業鏈和龐大的市場。這幾張王牌,如今都握在中國手里。
這場變局,才剛剛開始。
參考資料:
觀察者網——砸了30億歐元造的最現代化發電廠,德國炸了,還炸呲了…;
環球網——德媒:冷卻塔被拆,德國核能時代落幕;
新華網——與“中國速度”競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