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我們就學過一首古詩《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那么,建德江在哪里?建德江、新安江、富春江和錢塘江又是什么關系?
實際上,它們就是同一條江,只不過在不同的河段有不同的稱呼。這條江,最早叫做“折江”, 取江流曲折之意,因下游形似“之”字,又被稱為“之江”。因“折”和“浙”相通,后來改稱為“浙江”。
浙江一詞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 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秦始皇在浙江的錢塘江口無法渡江,只能往上游走了120里,選擇江面比較狹窄的地方渡江。西晉的尚書令晉灼在《漢書集注》里說: “浙,折也,取其潮出海,曲折而倒流也”。
我們方面大家理解,我還是手繪一幅地圖。
![]()
這條江有兩個源頭,北源的新安江因長度較長,被認為是正源。
新安江發源于安徽省休寧縣六股尖東坡,經黃山、歙縣、淳安,在建德市與南源匯合。因新安江流域在兩晉至唐朝為新安郡,因此這段河流被稱為新安江。古人詩中的建德江就是新安江流經建德的這一段,但古建德江的河道已經大部分被水庫淹沒了。
1959年,新安江主河道上修了建立華東最大的水庫,就叫做新安江水庫,后來因為開發旅游,而更名為“千島湖”。
我們再來看看南源。
南源也發源于安徽省休寧縣,源頭位置是休寧縣青芝埭尖北坡。河流最初的一段叫作馬金溪,經過開化、常山,流到衢州時被稱為衢江。衢江流到蘭溪,匯入金華江后繼續向東北流去,這段河流被為蘭江。
在建德市梅城鎮,新安江和蘭江匯合,向東北流去。從梅城鎮到杭州蕭山區聞家堰,這段河道被稱為富春江。著名的《富春山居圖》,描繪的就是這一段的美景。
自 聞家堰到入海口,這一段被稱為錢塘江。
同一條江,為何每段都有不同的名稱?因為古人不能以今天的衛星視角來看河流的全貌,他們只能以自己的地域給河段命名。正是這種分段式命名,反映出流域豐富的地域文化。新安江(建德江)的山水畫廊,富春江的詩畫長卷,錢塘江的繁華都會,各有人文特色。
浙江省因這條江而得名,也因這條江而發展。
![]()
自古以來,錢塘江就是水上要道。徽州的商人到錢塘,就是乘船順江而下。浙贛古道,最大限度的利用了這條水道。古人可以乘船從杭州出發,溯江而上,一直到常山上岸,走陸路進入江西玉山,再入信江到鄱陽湖。這條道路是古代江南橫貫東西最重要的驛道。浙閩古驛道,也是先借助錢塘江水系到衢州,然后再翻越仙霞嶺到福建。這兩條驛道的具體路徑,請參閱文后鏈接。
多姿多彩,詩意浙江。
相關鏈接,可直接點擊閱讀: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