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于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zhàn)戰(zhàn)恐懼,善守善終哉?君子不為約則修德,滿則棄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海內(nèi)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凡作樂者,所以節(jié)樂。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樂其如此也。以為州異國殊,情習(xí)不同,故博采風俗,協(xié)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臨觀,而萬民咸蕩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嗷之聲興而士奮,鄭衛(wèi)之曲動而心淫。及其調(diào)和諧音,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
太史公說我在讀《虞書》的時候,看到君臣之間便此勸諫,互相勉勵于是天下得到了安寧,而那些重要的大臣品德不良,于是所有的事業(yè)都開始敗壞,讀到這兒的時候不由得為此痛哭流涕。
成王作《周頌·小毖》來檢討自己的不足,對維持家業(yè)感到了深深地艱難,因此每日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深怕自己不能夠承擔這樣的責任,君子不是為了別人的看法才修養(yǎng)自己的的得行,也不會因為地位提升而放棄對禮儀的遵守,時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在安逸美好的生活中能夠始終如一的堅持自己的初心,享受美好的生活而不忘艱苦奮斗時候的歲月,如果不是品德深厚的人怎么能做到這些呢。
![]()
《傳》中記載說天下平定開始制定禮樂,天下于是開始繁榮發(fā)展,人的品德開始提升,彼此追求的快樂也就不同。
水裝滿之后便會往外溢,事物太滿則會摔倒,制作禮儀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約束個人的欲望,有道德的人以謙讓為禮,以減少自己的欲望為樂,他們的快樂便是如此。
雖然每州每地的的情況不同,大家形成的風俗習(xí)慣不同,因此廣泛采取各個地方的習(xí)俗,根據(jù)相應(yīng)的規(guī)律,制作成音樂,以此來彌補彼此的不足,讓教化能夠更好的傳播。
天子親自來到明堂觀看演奏,百姓也因為音樂得到了相應(yīng)的教化,情感得到了舒緩,缺點得到了改正,因此說聽《雅》《頌》的演奏能夠讓人變的正直,響亮激昂的音樂能讓人振奮,鄭、衛(wèi)之地的音樂讓人聽著雜念增多。
因此音樂的音理和順就能夠促進人際關(guān)系和諧,天下百姓就能夠得到治理,更何況受到禮儀約束的人,他們知道善惡更容易改變自己的不足人,這就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事情。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