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6元的雞排,憑什么比年收入57億的餐飲巨頭更受歡迎?
最近,餐飲界上演了一場耐人尋味的“冰與火之歌”:江西景德鎮的“雞排哥”李俊永,憑借一輛三輪車和一套反常識的經營法則,在抖音收獲千萬播放,每日黃金時段能服務200余名顧客。
而擁有350家門店、年營收超57億元的餐飲巨頭西貝莜面村,其創始人賈國龍卻清空社交媒體黯然“退網”。
一邊是草根攤販的爆火,一邊是餐飲大佬的退場。兩位都是產品主理人,結局為何如此不同?在這場草根與巨頭的較量中,我們看到了兩種商業邏輯的時代對決。
![]()
小攤販的大智慧:6元雞排如何賣出60元情緒價值
在景德鎮街頭,“雞排哥”的攤位毫不起眼,卻排滿了等待的顧客。他的經營法則簡單卻有效:
下午四點半后不接散客,專心服務放學學生;學生比散客便宜1元;要求顧客敞開袋子遞送雞排,讓每個人看到金黃色的雞排熱氣騰騰。
這些看似“奇葩”的規矩,背后藏著精準的商業邏輯。
雞排哥用“時間+價格”雙重篩選鎖定核心客群——景德鎮五中的學生。他深知中學生日均零花錢在10-20元區間,5元的學生專屬定價既貼合他們的消費能力,又形成了身份綁定。結果,他的黃金時段服務人次從混合客群的120+提升至200+,學生復購率高達“每周至少3次”。
更難得的是,雞排哥把2平方米的攤位打造成了學生的“情緒小站”。他對等待的顧客笑著說“最主要就是不要等好久”,對著急的學生說“我已經沒有任何理由讓你再等了”。
這種真誠互動讓5元雞排承載了遠超食物本身的價值,72%的用戶曾發布相關UGC內容,“物超所值的6塊”等金句成為粉絲暗號。
大佬的困境:西貝為何失去光環?
與此同時,餐飲巨頭西貝卻陷入爭議漩渦。
西貝曾經是中國餐飲界的傳奇——從內蒙古一家街邊小吃店,發展到擁有350家門店、年營業額超57億元的中國最大西北菜餐飲連鎖企業。西貝的成功得益于其獨特的經營理念:為員工搭建圓夢平臺、為顧客創造超出預期的就餐體驗、與合作者建立平等共贏關系。
然而,就是這家巨頭企業,近年卻因“預制菜”、“天價饅頭”、“715工作制”等爭議頻頻成為輿論焦點。消費者開始質疑:為什么支付高端價格,得到的卻是預制菜體驗?
西貝的外賣業務在2023年占據集團整體總營收的近三分之一,年銷售凈額達20億元。但規模擴張的背后,是與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漸行漸遠。
當雞排哥堅持“新鮮雞胸肉現買現切,拒絕預制食品”時,西貝卻因隱瞞預制菜屬性而引發消費者不滿。
信任構建:兩種邏輯,兩種結局
雞排哥與西貝的不同境遇,折射出兩種商業邏輯在信任構建上的根本差異。
透明vs神秘
雞排哥的經營全程“在陽光下進行”:食材、制作過程、定價邏輯甚至經營理念都攤在臺面上任人審視。他要求客人敞開袋子,讓產品一覽無余;雞排不慎掉落,他毫不猶豫免單并自責。
這種極致透明,構建了品牌最難建立的消費者信任。
而大型連鎖企業往往依賴標準流程和精美包裝建立信任,卻缺乏這種“肉眼可見”的真實感。
情感連接vs單向宣貫
雞排哥深諳在這個物質過剩的時代,情緒價值才是真正的硬通貨。他那些信手拈來的網絡梗語,對學生優先的堅持,甚至“如果你的袋子被風吹走,我將不會承認收了你的錢”的幽默警示,都在構建一種全新的商業倫理。
有網友感慨,雞排哥讓顧客用6元錢買到了“600元的情緒價值”。
反觀西貝等傳統巨頭,仍試圖維持一種自上而下的權威敘事。賈國龍們的困境在于,他們仍沿用二十年前的權威話語體系,而Z世代的年輕人早已在彈幕文化、玩梗社交中構建起解構權威的溝通范式。
平等互惠vs利潤至上
雞排哥對學生優惠1元,下午四點半后拒絕散客專心服務學生,這些舉動傳遞的不是施舍,而是尊重。他用自己的方式,構建了一種街坊鄰里的親密關系。
而連鎖品牌的高定價與預制菜的搭配,讓消費者產生“價值失衡”的感受。當消費者發現支付了高端價格卻沒有得到相應價值時,信任自然崩塌。
商業的本質:回歸人與人的連接
雞排哥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市場需求升級的必然結果。他的成功向我們展示了商業的本質回歸——誠信為本,信譽至上。
在雞排哥的攤位上,沒有高大上的技術,沒有華麗的營銷話術,只有最樸素的商業邏輯:用真誠對待每一位顧客,用品質贏得每一個口碑。
如今,“雞排家族”已有9個攤位,形成獨特的家族化運營模式。從腌肉、炸制到打包,他們堅持手工現做,拒絕預制菜,構建了一條完整的家族產業鏈。
而西貝也曾有過類似的初心。西貝曾強調“好吃”戰略,實行“非常非常非常好吃,非常干凈,非常熱情”的價值主張。賈國龍曾說過:“如果我們自己都過不上美好生活,我們怎么能給別人提供美好生活呢?”
但在規模擴張的路上,這些初心可能被稀釋了。
新時代的商業邏輯:誰主沉浮?
這場草根與巨頭的對決,折射出中國商業社會權力結構的變遷:從個人權威到組織能力,從神秘化到透明化,從單向宣貫到雙向對話。
那些仍沉溺于大佬敘事的企業家或許該意識到,真正的危機不在于業績波動,而在于與時代精神的斷裂。
雞排哥的勝利不是偶然,而是商業文明進化的必然。當大佬們還在糾結于如何“教育”消費者時,草根出身的雞排哥已經領悟到:這個時代的主理人,不該是站在神壇上的布道者,而應是融入人群的共情者。
商業的本質從來不是崇拜權威,而是創造共同價值。
從街邊攤販到商業巨頭,信任的構建從來都不是靠規模與營銷,而是靠真誠與透明。或許,這場對決沒有真正的輸贏,而是標志著一個更平等、更透明、更有溫度的商業新時代的開啟。
無論商業形態如何變化,真誠永遠是最動人的營銷手段。用一顆真心對待每一位消費者——或許,這就是“商業”二字最本真的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