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中原者得天下。
文 | 華商韜略 大南
最近幾年,河南企業和企業家的表現非常“出圈”:
曾被質疑“中國潮玩沒有競爭力”的泡泡瑪特,因LABUBU風靡全球,上半年營收暴漲204%,公司市值突破4000億,創始人王寧成為河南新首富;
奶茶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蜜雪冰城門店數量擴張至5.3萬家,營收做到行業第二名的兩倍,公司上市同樣股價大漲,讓其創始人與王寧在河南首富位置上輪動;
養殖業巨頭牧原集團,從“豬周期”難題中突圍,上半年營收高達764.6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猛增11.7倍至105.3億元。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熱搜常客胖東來、火腿霸主雙匯、辣條霸主衛龍,乃至三全、思念、鍋圈、王守義十三香……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都在綻放出河南商業的光芒。
【01 天下糧倉, 十省通衢】
一方水土養一方“商”,通江達海的珠三角與長三角天然適合發展外貿,赤水河流經的貴州與四川注定成為白酒行業的溫床,而沙漠遍布的大西北搖身一變成了光伏產業的寶地。
產業的誕生與崛起往往是因地制宜的結果。1999年發生的一件事,則很好地說明了河南的獨特優勢。
這年前后,一群操著濃厚“湘音”的湖南人陸續踏上北上的列車,風塵仆仆地來到河南,他們游走于各市縣進行考察,準備投資生產一種新型零食——辣條。
彼時,“辣條”已經在湖南市場風靡,這些老板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北遷河南創業?
原來,辣條的主要原料是面粉,但作為發源地的湖南平江不產小麥,每袋面粉都要從外地長途運輸而來,致使運費竟然與原料成本相當。
因此很多平江人選擇走出去,開始了全國范圍的考察。其中不少人去過東北、湖北、江蘇等地,投資回報始終不理想,直到他們來到河南,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河南自古有“天下糧倉”的美譽,以全國1/16的耕地產出全國1/10的糧食、1/4的小麥。食品企業在這里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原料成本優勢。
![]()
更難得的是,河南地處“中國之中”,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在此交匯,高速網絡四通八達,產品轉眼就能運往全國。
就這樣,起源于湖南平江的辣條“意外”地在河南找到根據地。到今天,河南辣條年產值達300億以上,占據行業半壁江山。
當年北遷中原的“平江大軍”中有一對親兄弟:劉衛平與劉福平,他們將當地特色“牛筋面”與湖南辣椒結合,創辦了衛龍。如今的衛龍年營收突破62億元,劉氏兄弟一度以280億身家超越雙匯集團的萬隆,成為漯河首富。
天下糧倉加上十省通衢的化學反應,使得河南成為食品加工業的沃土,誕生出一批又一批家喻戶曉的品牌:
河南方便面產量占全國1/3,涌現出白象、南街村、豫竹等企業;
調味品行業的王守義十三香與蓮花味精,更是幾代中國人的廚房標配;
速凍食品領域,早年有火遍大江南北的科迪湯圓,如今有三全、思念、千味央廚,全國70%的水餃產自河南;
河南的生豬存欄量也是全國第一,年出欄量超6000萬頭,走出了牧原、雙匯等行業巨頭;
釀酒產業也同樣出色,既有杜康、仰韶、宋河等白酒名企,也有躋身全國十強的金星啤酒;
還有諸如好想你、金絲猴、米多奇、喜盈盈等零食品牌,鍋圈、巴奴毛肚、姐弟倆土豆粉等餐飲連鎖企業……
這些大眾能叫得出名的國民級品牌,都是從河南跑出來的。
但如果看到“農業”“食品”這些字眼,就武斷地認為這些企業都比較傳統,那就低估了河南產業升級的速度。
來看看牧原的高科技養豬場。
豬群不住在狹窄的豬圈,而是配備了帶電梯的六層“小洋樓”,可隨時四處遛彎;樓里自帶“新風系統”,確保無菌環境;巡檢機器人既是高級獸醫,也是“公寓管家”,24小時為這些“業主”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
牧原在飼料上的創新更為關鍵。中國大豆80%依賴進口,如同芯片一樣存在“卡脖子”的問題。牧原通過合成生物技術提供豬成長所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解決了這一難題。若全國推廣,每年可節約2000萬噸大豆,接近于我國大豆種植總面積的產量。
憑借“科學養豬”,牧原創始人秦英林連續多年蟬聯河南首富。
目前,河南農產品加工企業多達2.8萬家,現代食品產業集群規模也早已突破萬億,河南也被稱為“中國的廚房”。
【02 得中原者得天下】
河南能走出這么多知名企業,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口優勢。
在過去,人口多一向被視為負擔,但在消費時代,這反而成了產業發展的助力。
河南常住人口長期排名全國前三,戶籍人口到現在都是全國第一。人口眾多意味著更大的市場容量,人口稠密則降低了運營成本,容易形成規模經濟。
正因如此,河南成為孕育消費品牌的溫床,百貨、商超、餐飲等消費業態一直走在全國前沿。
改革開放后,第一場轟動全國的百貨業商戰就是在中原大地上演的。
1989年5月6日,鄭州二七廣場上一家名為亞細亞的商場開業。
![]()
▲來源:鄭州文旅
當天,消費者蜂擁而至,商場被擠得水泄不通,安保只能分批放人,不到下午6點商品幾乎被搶購一空,營業大廳被迫提前關閉。
“每個顧客都像瘋了一樣!”經歷過當年情景的市民回憶道。這在當時是個奇跡,因為在亞細亞開業之前,鄭州乃至全國商場的經營模式都很僵化,沒人相信一家商場會如此火爆。
亞細亞打破了這種僵局,創下了多個第一:第一個在央視打廣告,那句“中原之行哪里去——鄭州亞細亞”的廣告詞傳遍大江南北;第一個設立迎賓小姐和儀仗隊;第一個在商場升國旗;第一次將昂貴的奧迪轎車當抽獎獎品......
亞細亞開業僅7個月銷售額就達到9000萬,用時一年進入全國百貨50強。短短數年,吸引全國200多個城市的領導和企業家前來學習取經。
當然,這也引來了華聯商廈、鄭州百貨大樓等傳統“五巨頭”的聯合圍攻,拼價格、挖員工、攀比獎品,一個地段六家大型商場同臺競技,央視的《經濟半小時》還為此制作了特別節目。
雖然亞細亞最終在盲目競爭與過度擴張中湮滅在歷史長河下,但它的出現證明了河南這樣的人口大省,能夠發展出領先全國的消費企業。
就在亞細亞由盛轉衰的1997年,許昌人于東來把苦心經營的“望月樓胖子店”改名為“胖東來”。
與高調進軍全國的亞細亞截然不同,胖東來至今還深耕在許昌與新鄉。
胖東來的成功源于真誠的服務理念:不滿意就退貨,提供免費維修、干洗等100多項免費服務,甚至給顧客公開商品進價和毛利率。這些獨特的經營方式讓其“圈粉”無數。
截至8月3日,胖東來今年累計銷售額達135.85億元,僅靠河南兩個地級市,就創造了百億營收。
![]()
其實,河南各大地市都有區域性商超巨頭,鄭州丹尼斯、洛陽大張、南陽萬德隆、信陽西亞和美等,年營收都在幾十億到上百億級別,也都躋身全國超市百強。
有趣的是,或許源于當年亞細亞惡性競爭留下的教訓,于東來與這幾位同行非但不是冤家,反而常聚在一起喝茶。有次在麻將桌上,大張超市老板張國賢感慨生意難做,幾位企業家隨即開始思考如何破局,結果一拍即合,建立了四方聯合采購模式,通過規模優勢提升采購的議價能力。
這種作為同行卻能和睦相處的商業環境,得益于河南的市場空間足夠大。胖東來所在的許昌和新鄉人口加起來超千萬,大張所在的洛陽人口708.1萬,萬德隆所在的南陽人口945.4萬……
雖說這些城市從建制上講屬于中小城市,但當單個地級市就能提供600-900萬人的消費市場時,企業之間根本不必“你死我活”。因此,胖東來縱使偏安一隅,也能夠收獲不亞于全國擴張型企業的利潤。
同樣是在1997年,開封許縣的張紅超、張紅甫兩兄弟,在鄭州城中村租下3平米鋪面,取名“寒流刨冰”,也就是后來的蜜雪冰城。
出身底層的兄弟選擇下沉市場作為主陣地,主打極致性價比,定價4元一杯的檸檬水、2元一個的冰淇淋,借助河南人口稠密的特點在省內快速擴張,然后是全國乃至全球快速復制。
如今,它的門店突破5.3萬家,2024年營收高達248.3億元,利潤達44.5億元,居行業第一。
![]()
但蜜雪冰城的利潤直接來源并不是靠一杯杯賣奶茶,也不是靠收取加盟費,它在省會級城市的加盟費僅為1.1萬元,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蜜雪冰城65%的利潤來自向加盟商供應原料、包材和設備。與其說蜜雪冰城是平價飲品店,不如說它是一家供應鏈公司。
蜜雪冰城有五大生產基地,其中規模最大的大咖國際就在河南溫縣,每年可提供包括糖、奶、茶等七大類飲品原料121萬噸,通過自主運營的物流體系,最快12小時內可觸達門店。
極致“平價”策略的背后是高效供應鏈的支撐,這才是“雪王”盈利的核心。河南寬廣的市場幫助張氏兄弟鍛造出獨樹一幟的商業模式,讓蜜雪冰城最終坐上霸主寶座。
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開盤市值突破987億港元。3個月后其市值一度超越2336億港元,張氏兄弟憑借1179億身家成為新晉河南首富。
亞細亞、胖東來、蜜雪冰城等企業雖然風格迥異、模式不同,但都在河南成長為家喻戶曉的消費品牌。
河南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商業生態系統,一億人口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商業樣本”,從新一線城市到縣鎮鄉村的多元結構,提供了全梯度消費市場。無論是高端商圈亦或是下沉小店都有生存空間。
阿里巴巴前CEO衛哲曾說過:“做國民級品牌,得中原者得天下”。一家企業成為河南省內霸主,也就具備問鼎全國冠軍的潛力。
如今,消費多元化時代到來,品質消費、性價比消費與精神消費同時崛起,豫商也因此成為商界一股不可忽視的新勢力。
【03 商業文明與企業家精神搖籃】
粵商敢闖、浙商機敏、閩商抱團,而中原文化孕育的豫商,最鮮明的特質莫過于務實。
厚重的農耕文明底蘊,造就了河南企業家“不務虛”的底色。豫商很少熱衷金融、網絡等虛擬產業,他們對實體經濟情有獨鐘,天然傾向雷打不動的民生剛需行業,以此穿越周期、低調生長。
包括做潮玩這類被認為是精神消費,沒啥實際功效的“無用”生意,河南企業家也在無用之上主打一個“實”。泡泡瑪特的王寧就曾表示,他不喜歡做“你死我活”的生意,互聯網行業的零和博弈如同下象棋,越下越少,而開實體店像是下圍棋,越下越多。
雖然做著最“潮”最“虛”的生意,但來自河南新鄉的王寧底色仍然是豫商的“務實哲學”。
豫商務實的特質不僅體現在經營上,還體現在對待員工的態度上。“中原盛產好老板”,也是河南企業格外出圈的重要原因。
動不動就給員工發錢的礦山起重機董事長崔培軍;雇傭殘疾人員工的白象創始人姚忠良;將項目利潤分給一線農民工的冶都地產程曉鋒;因善待員工而頻上熱搜的于東來......
細究河南知名企業家的成長軌跡,他們大多出身普通,常往來于平民百姓之間。浸潤在集體主義文化里的豫商,將“義利合一”奉為圭臬。
實際上,河南也是中國商業文明的最重要發源地:中國首位商人王亥、儒商鼻祖子貢、商圣范蠡、愛國商人弦高等都出自這片土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古就是豫商的最高追求。
2025年,國務院明確將河南省定位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糧食大省、文化大省,河南也表示要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
更多優秀的河南企業和企業家,正在路上。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