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是杭州西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修建者為五代宋初的吳越王錢俶。民間相傳,《白蛇傳》故事中的白娘子,就被法海鎮壓在塔下。
![]()
雷峰塔 《西湖圖》 李嵩(傳)繪 南宋
從老照片的角度來看,雷峰塔自1859年進入影像世界起,至1924年9月25日倒塌止,它的外部形象幾乎沒有發生改變,打開每一張舊影,除卻拍攝地點、角度的變化外,歲月好像不能在其身上留下些許痕跡。
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寶塔在明代嘉靖年間,便遭到了圍攻杭州倭寇的火燒,木構檐廊早已焚毀,僅存最堅固的磚構塔身,康熙,乾隆等清代皇帝游西湖時,看到的也只是殘塔而已。
![]()
雷峰塔 《西湖十景圖》 董邦達繪 清代
![]()
最早的雷峰塔影像 李閣郎拍攝 1859
沒有大變化并不意味著沒有改變,老照片中最明顯的那一點改變,恰恰是雷峰塔倒塌的關鍵。大約自晚清起,寶塔下就用磚砌出了一個臺階,并以貌似白石灰的建筑材料加固塔底。對比佛利爾1911年和西德尼·甘博1919年拍攝的兩張照片,我們還可以得知,這種加固應該不只一次,甘博照片中的白灰顯然是新上的。
![]()
雷峰塔 佚名拍攝 晚清
![]()
雷峰塔 佛利爾拍攝 1911
![]()
雷峰塔 西德尼甘博拍攝 1919
那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因為民間盛傳,雷峰塔磚具有各種特異功能,如“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兇化吉”、“利農蠶”等,故而人們常來塔下挖磚,以至塔基幾乎被挖空,不得不采用措施,加以保護。眾人拾柴火焰高,每家取磚塔必倒,正如同中小學課本里常說的那個簡單道理一樣:在許多取磚的人的心中,或許都會想,我只拿了一塊磚,又會怎樣?塔有那么多磚。但是,正因這么想的人多了,雷鋒塔最后就真的倒了,好在塔內除了珍貴文物,并沒有什么妖怪,否則,拿走的塔磚,應該是不能鎮宅保平安的。不過,今天的我們,大可不必去苛求前人的愚昧,錯誤并不在某個人,而應該在那個貧窮落后的國家,教育缺失的時代。你覺得呢?
![]()
倒塌后的雷峰塔 民國期刊
![]()
倒塌后的雷峰塔 民國期刊
![]()
雷峰塔 二我軒拍攝 晚清民國
![]()
雷峰塔 恩斯特·柏石曼拍攝 晚清
![]()
雷峰塔 二我軒拍攝 晚清民國
![]()
雷峰塔 喜龍仁攝 民國
值得一提的是,雷峰塔倒塌所帶來的文化影響,或許遠遠大于它矗立在那里的時候。首先,魯迅先生寫下了著名的《論雷峰塔的倒掉》,贊揚了白蛇娘娘的反抗精神;其次,徐志摩創作了詩歌《再不見雷峰》,感慨說:“再沒有雷峰;雷峰從此掩埋在人的記憶中”。
![]()
雷峰塔 明信片
![]()
雷峰塔 喜龍仁拍攝 民國
![]()
雷峰塔 佚名拍攝 晚清民國
![]()
雷峰塔 出自《中國文化史跡》 晚清民國
![]()
雷峰塔 出自《在華五十年》 晚清
![]()
雷峰塔 佚名拍攝 晚清民國
![]()
雷峰塔 山根倬三拍攝 晚清
![]()
雷峰塔 西德尼甘博拍攝1908
![]()
雷峰塔 西德尼甘博拍攝1919
![]()
雷峰塔 佚名拍攝 晚清民國
![]()
雷峰塔 吉娜拍攝 晚清民國
![]()
雷峰塔 喜龍仁攝 民國
![]()
雷峰塔 佚名拍攝 晚清民國
![]()
雷峰塔 西德尼·甘博拍攝 晚清
![]()
雷峰塔 西德尼·甘博拍攝 民國
![]()
雷峰塔 明信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