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50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7分鐘
![]()
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當前推進美育工作的過程中,許多學校仍面臨著一些現實的挑戰:如何讓美育從“軟任務”變為“硬指標”,避免流于形式?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技藝模仿?如何構建一個連貫的課程體系,而不是零散的活動拼湊?
這些問題,正是當前中小學在特色美育課程建設中普遍遇到的難點。2023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為學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該通知確立了“以美育浸潤學生、以美育浸潤教師、以美育浸潤學校”的核心任務,旨在讓美育真正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各地學校是如何探索和實踐,讓美育課程真正落地生根的呢?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梳理了一系列特色鮮明、行之有效的典型案例,希望能為更多學校提供借鑒和啟發。
1
構建一體化課程體系
破解學段銜接難題
一個好的課程體系,是美育持續發揮作用的基礎。它能確保學生的審美能力隨著年齡和學識的增長而螺旋式上升。
1.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育新學校:十二年一貫制美育課程體系
依托“十二年一貫制”的辦學優勢,該校構建了覆蓋小學至高中的一體化美育課程體系,打破學段壁壘,實現審美能力的螺旋式進階。
![]()
(十二年一體化美育課程內容設置總覽 圖片來源:基礎教育課程)
學校以“育德致美,啟智日新”為核心價值觀,將美育課程納入“育·新”課程體系,明確“以美培元,因藝術得自由”的課程哲學。
課程結構分為顯性與隱性兩類:顯性課程包含基礎課程,如音樂、美術、書法等國家課程;拓展課程,如合唱、版畫、古琴等社團活動;發展課程,如博物館研學、科技藝術實驗等高階實踐。隱性課程則通過校園環境,即功能性與人文性兼具的景觀;心理關愛,例如,團體輔導與個體咨詢;科學規范的課程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設,營造“時時有美育、處處可審美”的氛圍。
![]()
(美育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結構圖,來源:基礎教育課程)
在實施路徑上,學校按學段精準設計:小學階段以感官體驗為主,通過行走學習、場館參觀激發審美興趣;初中階段側重探究體驗,增設中國畫、油畫等選修課程,引導學生分析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高中階段深化創新實踐,開設“央美育新科技藝術實驗課程”,讓學生借助數字工具進行藝術創作。這種“啟蒙—進階—創新”的梯度設計,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實現了目標連貫、內容銜接。
2.湖南株洲第十八中學:"金字塔式"美育課程體系
該校構建了“金字塔式”美育課程體系,兼顧普及與提高,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美育中受益。
塔基(普及層)面向全體學生,開設油畫、雕塑、書法等全方位模塊課程,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進行選擇,讓所有學生能公平地接受美的熏陶;塔中(活動層)面向全體學生,打造藝術社團活動課程,推進美育與德育的深度融合,同時面向有一定美術技能的學生,開設寫生、館校共建等實踐課程,提供藝術節、拍賣會等平臺,培育表現美的具體能力,滿足追求美的興趣和技能需要;塔尖(專業層)面向美術專業生,開設專業培訓課程,推進美術教學,實現從基礎課程向提升課程、從技法層面向審美層面的轉變,為藝術特長學生提供個性化專業發展平臺。
2
深挖本土文化資源
提升課程文化內涵
美育不應是空中樓閣,它需要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將地方特色、非遺文化融入美育,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美、感受美。
1.阜陽市多所中小學:非遺剪紙浸潤式美育
以阜陽剪紙為代表的地方非遺文化,成為這些學校美育的重要資源。阜陽剪紙歷史悠久,兼具北方藝術的簡練豪放與南方藝術的纖巧細膩,圖案中“龍鳳呈祥”“五谷豐登”等題材,承載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課程開發中,學校構建“三維融合”路徑:一是融合學科教學,打造常態化育美課堂。語文課堂用剪紙還原《木蘭辭》“對鏡貼花黃”的場景,數學課堂以剪紙講解軸對稱圖形,歷史課堂通過剪紙再現古代農耕生活;二是融合綜合實踐,開辟生活化美育園地。疫情期間組織“剪紙頌英雄”活動,學生創作抗疫主題作品致敬逆行者;春秋游時開展“剪紙遇自然”實踐,以山川、花卉為題材設計圖案;三是融合校本課程,開發特色化美育內容。
阜陽市清河小學等學校還特聘省級剪紙傳承人入校,設立“剪紙工作室”,每周開展課程教學,將學生優秀作品裝裱成校園文化墻,讓非遺元素滲透到校園每個角落。課程設計注重學段差異:小學低年級以“故事+剪紙”激發興趣;中年級側重“技法+模仿”,教授剪、刻、鏤空等基礎技巧;高年級強調“創作+表達”,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場景,獨立完成主題創作。
2.宜興市丁山小學:陶文化主題美育
在紫砂文化的興盛地宜興,丁山小學聚焦基于陶文化的學校課程建設,推動宜興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學校成立“陶娃紫砂研究院”,系統研究紫砂文化的歷史淵源、工藝特點與美學價值。開發《陶娃學紫砂》校本課程,內容涵蓋紫砂原料認知、成型工藝、裝飾技法、陶藝鑒賞等多個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
為了給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學校打造了“陶娃藝術中心”,內設多個陶藝工作室,配備專業的制陶工具和設備。學生可以在這里學習紫砂制作的全過程,從揉泥、拉坯、塑形到燒制、上釉,親身體驗陶藝創作的樂趣。學校還定期舉辦陶藝作品展覽和評比活動,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此外,學校還經常邀請紫砂陶藝大師進校園,為學生進行指導和講座,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大師,感受大師的藝術魅力。
3
創新“浸潤式”教學模式
促進學科跨界融合
美是相通的,美育也不應局限在單一的藝術學科內。通過跨界融合和場景化體驗,能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發現美、創造美。
1.張家港市實驗小學:“浸潤式”整合美育課程
該校以“浸潤式”理念為核心,通過設計課程場景、強化課程實踐、創新課程途徑,構建了獨具特色的課程美育新樣態。
在課程場景設計上,學校以美學作經緯,造就一座小徑分岔的花園。構建以“百草園”“會呼吸的路”等為代表的具有自然美學精神的課程空間,以“三味書屋”“夢想藝術館”等為代表的美育課程場館,以“學校、班級、社團”等為主體的多層級課程體驗場,優化“時時、處處、人人的美育育人環境”。
在課程實踐強化方面,學校采取了“整合”“跨界”“融合”三大策略。“整合”的美育課程,深度挖掘美育課程中相關聯的內容,用“整合+拓展”的思路設計美育綜合課程,如“走近大師李叔同”“江南”“早安,森林”等幾十門藝術綜合課程。“跨界”的學科課程,打破了學科的界限,以“學科+”的方式,建構了“百草園課程群”,包括“園林詩學”“植物的江湖”“春天的詩會”等幾十個主題。“融合”的美育活動,根據不同主題設計,如依據四季特色設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系列,根據節日課程設計“科學周”“戲劇周”“詩歌節”等系列,按照成長節律設計“成長禮”“畢業禮”等系列。
在課程途徑創新上,學校重視課程與社會的關聯,構筑社會化的美育平臺。建設校家社協同育人平臺,完善共研共育機制,讓外部世界的資源成為學習的內容,讓美育最終向社會回歸,真正實現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2.上海師范大學附屬閔行第三小學:“五感”實驗室美育課程
該校建立“五感”實驗室,以一年四季“花”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讓學生通過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和視覺全方位感受美、體驗美。
在聽覺實驗室“聽花坊”,開展“花與詩歌”課程。學生圍繞“如何展示古詩詞中的花”,開展“讀、誦、創、畫、演”活動,體悟詩中的情、志、景。看到桃花,孩子們不再只會說“真美啊”,而是情不自禁地吟誦“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
(聽覺實驗室一角 來源:上海教育技術裝備)
在觸覺實驗室“花創館”,孩子們化身植物研究員。圍繞“如何向同伴科普植物的特性”,搜集、篩選、編輯素材,開展植物科普宣講會。通過觸摸植物的葉片、花瓣、枝干,感受不同植物的質地和形態,加深對植物的認識和理解。
![]()
(觸覺實驗室一角 來源:上海教育技術裝備)
在味覺實驗室“覓花舍”,小小“校園營養師”學習“花與調味品”課程。在調查、搜集、展示調味品活動中,完成“是否可以采用天然的材料去制作調味品”這一主線任務,讓勞動教育從技能習得走向素養養成。學生們嘗試用桂花、玫瑰、菊花等花卉制作各種調味品,如桂花糖、玫瑰醬等,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快樂和創造的樂趣。
![]()
(味覺實驗室一角 來源:上海教育技術裝備)
在嗅覺實驗室“花香谷”,“花卉小使者”制作香薰蠟燭。探究“花與香薰”的關系,將花卉的美麗與香味永久保留下來。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花卉,提取花香精油,加入到蠟燭制作材料中,制作出各種造型獨特、香氣宜人的香薰蠟燭。
![]()
(嗅覺實驗室一角 來源:上海教育技術裝備)
在視覺實驗室“花間集”,學生為花卉制作有特色的植物筆記。老師還鼓勵孩子們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探尋天然圖畫。通過觀察花卉的顏色、形狀、結構,用畫筆記錄下花卉的美麗瞬間,提高繪畫技巧和審美能力。
![]()
(視覺實驗室一角 來源:上海教育技術裝備)
4
聯動校家社資源
拓展美育實施空間
美育的天地非常廣闊,它不應被局限在校園的圍墻之內。聯動家庭和社會資源,能為美育注入更豐富的內涵。
1.北京市東城區史家教育集團:公共文化資源融合美育
該教育集團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把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作為美育課的實施之地,拓展了美育的實施空間。
學校與多家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前往開展研學活動。在博物館里,學生們可以欣賞到各種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了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和藝術風格。通過專業講解員的介紹,學生們能夠深入了解文物和藝術品背后的故事和價值,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文化素養。
在美術館里,學生們可以參觀各種藝術展覽,接觸到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如繪畫、雕塑、攝影等。學校還會邀請美術館的專家為學生進行講座和指導,讓學生了解藝術創作的過程和方法,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靈感。
在文化館里,學生們可以體驗各種傳統文化活動,如書法、繪畫、剪紙、陶藝等。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學校還積極推動社會文化教育機構做好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工作,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成長環境。通過與社會文化教育機構的合作,學校能夠獲得更多的優質美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美育活動。
5
專家視角:如何讓特色美育課程走得更遠?
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國家美術課程標準研制(修訂)組組長,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尹少淳
美術教育可分為美術取向和教育取向兩類。當重點落在美術上時,即為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強調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與發展;而重點落在教育上時,則是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更注重通過美術實現教育功能,如人格塑造、素養提升等 。美育的真正目的,是對內的自我提升,是增長對美的認知,是健全人格的培養。美育是一種長期、系統的教育,它不是以培養藝術家為目的,而是讓人們獲得認知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美育研究所副所長于素梅
特色美育課程不能脫離“以美育人”的核心目標,要避免為了特色而盲目追求形式創新。無論是美育+非遺還是美育+數字化,都應聚焦學生審美感知、審美判斷、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讓特色服務于育人本質,而非單純追求表面的亮點。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研究創新團隊顧問胡知凡
如何在中小學校更好地落實美育?要教會學生美育的基本知識。由于美育是以藝術教育為主體,藝術知識是構成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教會學生欣賞和體驗美。自然界中的各種線條、形狀、空間、色彩、肌理的元素,以及所蘊含的平衡、對稱、節奏、變化等原則,是構成自然美的基礎。中小學的藝術課程應該從小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欣賞,體驗其中的美感。要教會學生欣賞和體驗藝術作品。藝術作品往往會反映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會反映藝術家或人類的情感、愿望、理想與幻想。中小學的藝術課程應該著重教會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學會了解藝術家眼中的世界,以及像藝術家一樣的思考方式,使他們用一種新的目光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獲得一種全新的洞察力。要教會他們專項的、專門的藝術特長。藝術教育需要通過眼、手、身體的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感悟到藝術的魅力。中小學的藝術課程還應該教會學生一些技能,發展學生眼、手、身體的協調能力,最終形成終身的藝術素養。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原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原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
新課標推動藝術教育“從有到優”的轉變,將藝術教育對象從少數有天賦學生拓展至全體學生。美育是“托舉明天”的美育,盡管美育落地面臨挑戰,但通過有權之士、有識之士和有志之士的共同努力,美育必將取得輝煌成就。
北京大學教授、博導,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委,國家教材委員會藝術學召集人彭吉象
美育具有無功利的功利性與無目的的符合目的性,中小學藝術教育應注重普及。義務教育階段應培養全科藝術教師,如音樂教師兼授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藝術,美術教師兼授美術、電影、數字媒體等,以適應新時代美育教育需求。隨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廣大教師要不斷加深藝術與科技緊密聯系的理解與認識。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小學藝術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專家劉沛
美育是對學生審美能力、情感表達和人文素養的培育,而音樂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通過音樂跨學科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在欣賞、創作和表演音樂的過程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綜述,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校長派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2025年11月9日—11日我們在西安不見不散,年度盛會,期待您的加入,歡迎掃碼報名!
![]()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學"十五五"時期發展規劃編制與學校高質量特色發展·專題八講
![]()
邀請函| 中小學課程建設與發展大會暨第三屆特色課程博覽會
![]()
關于舉辦2025第二屆中小學科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教育研討會的通知
![]()
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高級研修班(科研能力、論文撰寫與成果發表專題研修)
來源|綜合自網絡
編輯|智庫君
說明|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