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車票走紅:一張紙的告別,一個時代的回響“天涯海角站”車票火了,在時代的“天涯”回望歷史的“海角”“天涯海角站”車票火了,人們留戀的是一個時代的美好記憶郭元鵬根據鐵路部門規定,2025年9月30日之后,紙質報銷憑證將全面停用,由電子發票取代。消息發布后,大批乘客為了收藏紀念紙質車票,紛紛購買短程車票,然后打印下來。其中最多的當數“天涯海角站”車票。10月1日下午,記者來到西安火車站,同樣購買了當天15點38分從鳳凰機場站至天涯海角站的車票,票價3元。(10月2日紅星新聞)當 “2025 年 9 月 30 日后鐵路紙質報銷憑證全面停用” 的消息傳來,一張從三亞鳳凰機場站開往天涯海角站的 3 元車票,意外成為無數人爭相收藏的 “時代信物”。在西安火車站,記者與眾多乘客一樣,為這張印著浪漫地名的紙質車票駐足;在全國多地,“天涯海角站” 車票更是憑借獨特的名字與紀念意義,成為紙質車票時代落幕前的 “頂流”。這場自發的收藏熱潮,早已超越了車票本身的價值,藏著人們對一個時代的不舍,更映照著紙質票據承載的集體記憶。“天涯海角”的走紅不是偶然。這個自帶詩意與遠方意象的地名,本就承載著人們對旅程的美好想象,它是情侶眼中的浪漫地標,是旅人心中的終點符號,更是無數人青春里 “奔赴遠方” 的具象化表達。而當這一地名與 “最后一批紙質車票” 的身份疊加,便瞬間擊中了人們的情感軟肋。過去數十年,紙質車票是旅程的 “通行證”:它可能夾在舊相冊里,記錄著第一次獨自遠行的忐忑;可能藏在日記本中,見證著與愛人跨省相見的甜蜜;也可能被小心收好,成為一家人春節團聚的溫馨注腳。每一張車票上的車次、時間、地名,都串聯著一段段具體的人生故事,成為時代變遷中珍貴的 “紙質記憶”。如今,當電子發票即將全面取代紙質憑證,人們爭搶 “天涯海角站” 車票,本質上是在與一段承載著無數個人記憶的歲月告別。然而,在為 “天涯海角” 車票的浪漫與懷舊動容時,我們更應看到,紙質車票的退場,是鐵路票務數字化轉型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進步的縮影。自 2024 年 11 月鐵路推廣電子發票以來,“線上開票”“無需取票” 的便利已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旅客無需再為趕車提前排隊打印車票,也不必擔心車票丟失影響報銷;企業財務流程得以簡化,票據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從環保角度看,電子發票還減少了紙張消耗與印刷成本,契合綠色發展理念。此次設置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的過渡期,更體現了鐵路部門 “以人為本” 的考量,既給公眾適應新方式的時間,也為紙質車票時代留下了體面的 “告別期”。正如 12306 工作人員所說,即便紙質報銷憑證停用,旅客仍可打印行程信息提示單查詢乘車信息,便捷性與實用性并未打折。值得深思的是,這場收藏熱潮也提醒我們:在數字化快速推進的時代,如何守護好那些承載記憶的 “時代符號”?紙質車票退場后,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更創新的方式留存記憶:比如鐵路部門推出電子車票紀念版,允許旅客下載帶有個人行程信息的電子紀念卡;或者社區、博物館可發起 “紙質車票征集” 活動,將有故事的車票納入展覽,讓集體記憶得以延續。畢竟,人們留戀的從來不是紙質票據本身,而是票據背后那些鮮活的故事、溫暖的情感,以及一段段無法復刻的時光。“天涯海角站” 車票的走紅,是一場溫柔的告別,也是一次深情的回望。當我們把這張 3 元車票小心收好時,既是在紀念紙質車票的時代,更是在迎接更便捷、高效的數字化旅程。而那些藏在車票里的記憶,不會隨著紙張的退場而消散,它們會化作心底的溫暖,陪伴我們在新的出行時代,繼續奔赴下一段 “天涯海角”。深情的回望
![]()
根據鐵路部門規定,2025年9月30日之后,紙質報銷憑證將全面停用,由電子發票取代。消息發布后,大批乘客為了收藏紀念紙質車票,紛紛購買短程車票,然后打印下來。其中最多的當數“天涯海角站”車票。10月1日下午,記者來到西安火車站,同樣購買了當天15點38分從鳳凰機場站至天涯海角站的車票,票價3元。
(10月2日紅星新聞)
當 “2025 年 9 月 30 日后鐵路紙質報銷憑證全面停用” 的消息傳來,一張從三亞鳳凰機場站開往天涯海角站的 3 元車票,意外成為無數人爭相收藏的 “時代信物”。在西安火車站,記者與眾多乘客一樣,為這張印著浪漫地名的紙質車票駐足;在全國多地,“天涯海角站” 車票更是憑借獨特的名字與紀念意義,成為紙質車票時代落幕前的 “頂流”。這場自發的收藏熱潮,早已超越了車票本身的價值,藏著人們對一個時代的不舍,更映照著紙質票據承載的集體記憶。
“天涯海角”的走紅不是偶然。這個自帶詩意與遠方意象的地名,本就承載著人們對旅程的美好想象,它是情侶眼中的浪漫地標,是旅人心中的終點符號,更是無數人青春里 “奔赴遠方” 的具象化表達。而當這一地名與 “最后一批紙質車票” 的身份疊加,便瞬間擊中了人們的情感軟肋。過去數十年,紙質車票是旅程的 “通行證”:它可能夾在舊相冊里,記錄著第一次獨自遠行的忐忑;可能藏在日記本中,見證著與愛人跨省相見的甜蜜;也可能被小心收好,成為一家人春節團聚的溫馨注腳。每一張車票上的車次、時間、地名,都串聯著一段段具體的人生故事,成為時代變遷中珍貴的 “紙質記憶”。如今,當電子發票即將全面取代紙質憑證,人們爭搶 “天涯海角站” 車票,本質上是在與一段承載著無數個人記憶的歲月告別。
然而,在為 “天涯海角” 車票的浪漫與懷舊動容時,我們更應看到,紙質車票的退場,是鐵路票務數字化轉型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進步的縮影。自 2024 年 11 月鐵路推廣電子發票以來,“線上開票”“無需取票” 的便利已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旅客無需再為趕車提前排隊打印車票,也不必擔心車票丟失影響報銷;企業財務流程得以簡化,票據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從環保角度看,電子發票還減少了紙張消耗與印刷成本,契合綠色發展理念。此次設置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的過渡期,更體現了鐵路部門 “以人為本” 的考量,既給公眾適應新方式的時間,也為紙質車票時代留下了體面的 “告別期”。正如 12306 工作人員所說,即便紙質報銷憑證停用,旅客仍可打印行程信息提示單查詢乘車信息,便捷性與實用性并未打折。
值得深思的是,這場收藏熱潮也提醒我們:在數字化快速推進的時代,如何守護好那些承載記憶的 “時代符號”?紙質車票退場后,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更創新的方式留存記憶:比如鐵路部門推出電子車票紀念版,允許旅客下載帶有個人行程信息的電子紀念卡;或者社區、博物館可發起 “紙質車票征集” 活動,將有故事的車票納入展覽,讓集體記憶得以延續。畢竟,人們留戀的從來不是紙質票據本身,而是票據背后那些鮮活的故事、溫暖的情感,以及一段段無法復刻的時光。
“天涯海角站” 車票的走紅,是一場溫柔的告別,也是一次深情的回望。當我們把這張 3 元車票小心收好時,既是在紀念紙質車票的時代,更是在迎接更便捷、高效的數字化旅程。而那些藏在車票里的記憶,不會隨著紙張的退場而消散,它們會化作心底的溫暖,陪伴我們在新的出行時代,繼續奔赴下一段 “天涯海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