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月過去了,上海校園餐事件沒有什么結論。家長的憤怒、資本的迷宮與沉默的監管,共同構成上海校園餐的一幅扭曲圖景。
9月15日,上海靜安區某小學的食堂后廚,一批解凍后的蝦仁中被發現爬動著白色蟲體。然而,這家日供餐超過50萬份的配餐企業——上海綠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選擇的不是公開召回問題食材,而是秘密銷毀并對外謊稱“蝦腸有泥沙”。
直到50所學校已完成供餐、學生出現嘔吐癥狀,這場刻意隱瞞的食品安全危機才徹底爆發。
![]()
01 誰在控制上海的校園餐?
上海綠捷的名字第一次以負面形象密集出現在公眾視野,始于9月15日的“臭蝦仁事件”。 但在這背后,是一家企業以上海50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為市場的壟斷格局。
若僅看工商登記信息,綠捷的股權結構簡單得近乎刻意——唯一股東是2018年在香港注冊的Green Express Foods Limited。
但順著香港公司注冊處的周年申報表追溯,這條簡單的股權線瞬間變得錯綜復雜。
香港綠捷的三名董事王航、張天笠、陳云儀,均來自同一家私募機構——厚生投資。王航是厚生投資創始合伙人,同時身兼新希望集團副董事長。
往更深層穿透,厚生投資的資本底色同樣刻著“新希望基因”。
通過新希望集團成為厚生投資的基石投資人,劉永好間接掌控著綠捷的資本命脈。
為了進一步隔離風險,綠捷的股權架構還設置了典型的“離岸防火墻” :香港綠捷由英屬維京群島公司100%持股,其上又嵌套開曼群島公司。
這種三層離岸架構的設計,既實現了稅務優化與融資便利,更將實際控制權巧妙隱藏。
![]()
02 盈利機器——校園餐背后的暴利邏輯
綠捷的擴張速度驚人。2025年8月,就密集拿下20多個校園供餐項目,中標價從小學13元/份到初中15元/份不等,合同明確約定5%的凈利潤空間。
但業內人士透露,實際情況遠非如此。綠捷提供給中央廚房的食材成本僅3-4元,而學生餐收費高達15-25元。更令人震驚的是,綠捷的毛利率最低33%,最高可達60%。
這意味著18元餐費中,可能只有不到5元真正用在食材上。
以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東灘學校為例,綠捷中標價折合每餐成本不到3元,但家長實際支付18元/餐,年收費超500萬元。
有家長算過這筆賬后感到震驚。我們局外人是因為孩子們的這些劣質的餐食感到震驚!
資本為何盯上校園餐?首先是現金流的“安全墊”效應。校園配餐采取“先付費后供餐”模式,幾乎不存在應收賬款風險,50萬份日供餐量帶來的穩定現金流,成為資本眼中的“優質資產”。
其次是產業鏈的“協同效應”。綠捷每年采購數千噸肉類原料,大量流向新希望控股的Kilcoy公司,而綠捷穩定的現金流與預付費模式,又為連續三年虧損超135億元的新希望主業提供了寶貴的資金緩沖。
![]()
03 為何投訴無門?
家長們持續三年的投訴無果,本質上是資本壟斷與監管失靈共同作用的結果。
綠捷占據上海校園配餐市場近三成份額,一旦停供可能沒有其他企業能承接其產能,這使得監管部門在處理時不得不顧慮“停供風險”,客觀上縱容了其違規操作。
綠捷的“黑歷史”從未間斷。綠捷2018年就出問題——合作的上海燎原雙語學校被曝“違規收點心費,不交要醫院證明”,急功近利的苗頭已現。天眼查數據顯示,其涉及59條司法案件,涵蓋提供勞務者受害責任糾紛、生命權糾紛等多種類型——2023年曾有新員工未受培訓即被壓面機壓斷手指,更早前還因使用問題肉類被行政處罰。
但這些問題從未阻礙綠捷拿標的步伐。即使在本次事件爆發當天,綠捷還在繼續中標。
更值得關注的是,綠捷與為其提供食品檢測服務的品測公司關系密切。公開信息顯示,綠捷公司在2018年就是品測公司唯一的控股股東。
盡管綠捷在一個月后就退出,但兩者注冊地址相近。這種食品供應和質量檢測之間的關聯,難免讓人對監管的獨立性產生疑問。
![]()
04 選擇權缺失:學生與家長的無奈
面對質量問題頻發的校園餐,學生和家長卻沒有任何選擇權。多名家長反映,上海多所公立學校禁止學生自帶午餐或家長送餐,統一要求食用指定供應商“綠捷公司”的配餐。
若申請帶飯,需提供醫院開具的“營養不良證明”或過敏醫療證明。
這種規定使得家長得帶孩子去醫院,掛號、檢查、測體重、抽血,折騰一圈少說幾百塊,還得請假耗時間。這無異于給家長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門檻。
![]()
一名家長在社交媒體上無奈地表示:“學校飯菜發臭,家長要給孩子帶飯,還得跑醫院開證明,這不是關心孩子,是折騰大人。”
上海孩子的午餐選擇權就這么被資本明目張膽地剝奪了,學校正是幫兇。
有家長甚至集體呼吁西貝預制菜進校園,表達對現有供應商的不滿。這種無奈的呼吁背后,是家長對現有校園餐質量的極度失望。
公安機關已對綠捷公司涉嫌瞞報食品安全信息立案偵查,標志著事件從一般的食品安全問題升級為刑事案件。
但綠捷被市屬國企臨時接管遠未結束這場資本鬧劇。資本能給企業插上規模的翅膀,但當觸角伸向民生領域時,更需要匹配的責任意識。
綠捷食品顯然沒有匹配這種責任意識。
當資本通過離岸架構與人事滲透掌控校園餐桌,
當配餐企業淪為資本輸血的工具,
誰來守護孩子們的食品安全?
答案或許就在打破壟斷,歸還學生與家長的選擇權中。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