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手了:計劃砍掉一半以上的省直事業單位,小單位直接撤銷;江西教師招聘名額,五年間暴跌85%;湖北鄂州更直接,宣布教師編制總量鎖定,只減不增。
種種動作,不禁讓人想問:鐵飯碗真要碎了?這背后到底釋放了什么信號?
![]()
1. 河南,這次成了改革“急先鋒”
河南這次的改革力度,可以說是雷霆萬鈞。
省直事業機構要精簡一半以上,編制少的單位說撤就撤。為什么這么狠?因為財政真的扛不住了。
河南有16萬個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在編人員超200萬,加上編外,“吃財政飯”的群體可能接近千萬——相當于每十個河南人中,就有一個靠財政供養。
結果就是,河南近兩成的財政支出花在了行政開銷上,遠超全國平均水平。錢都去養人了,民生項目自然被擠壓。
更嚴峻的是,錢從哪來?土地收入相比高峰期已經腰斬,財政支出卻破萬億,缺口全靠中央轉移支付填補——河南已是全國第二依賴轉移支付的省份。
這種模式,還能撐多久?
![]()
2. 不止河南,全國都在動編制
從湖南郴州到浙江麗水,很多地方的精簡幅度早已超過上級要求的5%。
上半年全國稅收和公共預算收入雙雙下降,中央轉移支付也緊張。更雪上加霜的是,各地賣地收入從2021年高點一路下滑,去年接近腰斬,今年更差。
對不少地方來說,賣地收入是運轉的生命線。收入跳水,精簡編制就成了必然選擇。
如果說事業單位改革還算溫和,那教師編制的收縮就更直接——除了財政壓力,還疊加了人口下降的影響。
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多地近期啟動教師“選調”,本質是從過剩的農村學校向缺人的城區調動,或是轉崗。湖北鄂州已減聘編外教師超千人,規模砍了近半。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10個省市開始探索“教師退出機制”。
背后是嚴峻的人口現實:幼兒園教師在2022年見頂,小學教師也從去年開始減少……連鎖反應,才剛剛開始。
![]()
3. 改革背后,是結構性的轉變
各地強力縮減編制,除了“錢緊”,更深層的原因是整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
有統計顯示,十年前,財政供養人員的報酬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約33%,如今已超過60%。
這種“頭重腳輕”的結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或許能維持,但現在,必須動手術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輪改革強調“減上補下、減縣補鄉”——不是簡單裁員,而是把編制向基層、科技、教育、民生等領域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仍有阻力。數據顯示,過去三年,機關事業單位的公積金繳存人數反而增加了300多萬。廣義體制內人員數量,不降反升。
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動靈魂還難。但從歷史看,任何一個體系承平日久,精簡優化都是必經之路。
我們,或許正站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