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還停留在一個錯覺里,鄉村是“被落下的”,是該急著改造成城市的地方。
若真按這個邏輯去安排,恐怕中國社會真的扛不住眼前的內外雙重壓力了。
溫鐵軍說得直白,鄉村不是包袱,而是國家安全的中流砥柱,憑什么這么說?
![]()
看70年的中國發展史,你會發現每當國家遇到系統性危機,經濟斷鏈、財政吃緊、失業潮起,真正扛下壓力的從來不是城市,而是鄉村。
城市看上去熱熱鬧鬧,其實極其脆弱,一旦財政斷糧、產業外遷、外需萎縮,城市首先崩的是就業。
一大批人找不到飯碗,誰來兜底?
是鄉村,是那個依然保持“吸納+承載”功能的土地。
![]()
1960年蘇聯一走了之,撤資撤專家,中國一下子陷入停擺。大批城市企業沒了技術、沒了外部支撐,直接癱瘓。
光靠城市支撐不起,那股“崩”的力量最終又被送回農村,從社會矛盾轉移成了“代價式承壓”。
那個時候國家沒錢救市,只能把“差不多1000萬左右的資金送到農村”,靠鄉村這個地盤替城市“消化”失業人口,避免社會動亂。
不是城市救了鄉村,是鄉村保住了國家。
不信你再看文革前后的“三線建設”,國家大規模投資到內陸建工業,光勞動成本一去不復返,沒有直接收益。
![]()
第三產業沒跟上,財政就兜不住,結果又是三年幾百萬青年沒法就業,還是靠下鄉。
溫鐵軍說得好:“這個失業的危機不表現為社會沖突,是因為社會矛盾都被鄉土社會‘含淚兜底’了”。
到了開放初期,1974年財政赤字直接沖破100億元大關,工業好不容易起步,卻陷入結構性矛盾。
就業、產能、消費都要靠外需帶,但外部又卡著高技術和市場準入。
不穩定成了常態,最后還得鄉村穩住腳跟,養活基礎人口。
![]()
這才是真正的“深水區作戰”:沒有退路,全靠自我調節。
而進入21世紀,事情并沒有變輕松,反而隨著中國逐步進入存量拼殺、外需減退的周期,鄉村成了國家轉圜的戰略緩沖區。
拿現在的數據說話:每年注銷的私營個體多達400萬家,股份制公司注銷40萬家,農民工“二次返鄉”高達2500萬人。
這些人不是為了養老回老家,而是城市再也給不出工作崗位,但國家不能讓他們在街頭睡覺、挨餓,社會穩定就靠他們還有一塊地、有一個老屋。
![]()
我們必須要正視一個問題,溫鐵軍說得很清楚:“當經濟發生嚴重困難時,那些被城市拋出來的人,總得有個地方住、有飯吃、有事干,否則就會出大事。”
這個“地方”就是鄉村,這也直接解釋了一個被很多人忽略但極其重要的底層邏輯。
比城市更穩定、更有韌性的,不是高樓林立的CBD,而是那個看似不那么時尚的村莊。
![]()
但別小瞧了鄉村的“變現力”,以貴州深山區的“龍江”小縣為例,3年時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貧困縣建起了年產值過百億的流量經濟奇跡。
人口才30多萬,城鎮人口不足一萬,卻硬是吸引了每年上千萬游客涌入,這是憑GDP指標看不出來的真實動能。
怎么做到的?
發動群眾,當地群眾不是被動看客,而是每個人都成了流量創造者。
用手機、拍視頻、直播,把山里的生態資源、民族文化、煙火場景變成“資產”,激發出三類從未被真正開發的潛力。
![]()
第一是基礎設施的金融化激活,比如高速、寬帶這些曾經被認為“負債”的投資,現在反過來承載了千萬游客的交通與傳播。
第二,是山地生態資源變成了實打實的觀光資產,讓人們用腳投票支持;第三,是少數民族深藏的文化,成了直播內容輸出與精神消費的主力。
這套組合拳背后的邏輯只有一句話,尊重群眾、依靠群眾,而不是機關部門之間“互相扯皮”。
連當地執勤的警察,在群眾看煙火的時候都要讓開視線,不是作秀,而是從“我是管理員”變成“我是服務者”。
![]()
這才是真正的一種叫“人民經濟”的新范式,而溫鐵軍提到的重中之重,是這個體系 自動消化社會矛盾與情緒張力的能力。
當存在大量“城市不好受、鄉村還能喘”的階層情緒時,如果鄉村振興不是搞成政績工程,而是放手讓群眾來創造,那就從“穩定器”,變成了“引爆器”。
鄉村不是“臟亂差”,不是“落后符號”,而是中國文明獨有的一塊制度緩沖區、社會安全網和經濟再出發的起跑線。
未來怎么走?
![]()
一方面,城市自身已經接近“負重邊界”,財政收支緊張、房地產衰退、外資縮緊、制造業外遷,都讓城市就業與稅收空間受限。
另一方面,鄉村的“融合性再生”正在具備條件。
電商基礎設施、短視頻平臺、交通人流、民族文化資源、綠色生態等等,正好可以實現再利用與放大。
這是溫鐵軍反復強調的“不是要毀掉鄉村,而是必須強化鄉村”。
這樣當下一次經濟危機、社會挑戰襲來時,我們還有一塊可以讓人民安身立命的土地,還有一個可以承接轉型劇痛的緩沖器。
這不僅僅是農業問題、扶貧問題,而是全局性安全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