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的人以后養老可能要靠自己了,那些還指望退休后能拿高額退休金的,大概率是不可能了。今年“十五五”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跟咱們每個人的未來都有關系,那就是公共服務均等化。說白了,就是無論你在體制內上班,還是在外頭跑網約車、送外賣,以后的養老金不再分三六九等,大家拿到的都差不多。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這背后有兩個核心邏輯:一個是上層想要給養老和財政減輕負擔,第二個是想讓所有人的養老待遇更加公平。
先說說上層為啥要給養老和財政減負。不是國家摳門,是老齡化帶來的財政壓力太大了,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90年代的國企改革前,單位分宿舍,孩子能從廠辦的幼兒園一直讀到子弟學校,看病有職工醫院,下班還能泡個澡,這樣的生活誰看了不覺得踏實啊?
可隨著年齡的增大,這批職工慢慢也就退休了。光養這么多退休職工,再加上各種福利開銷,這誰扛得住啊?企業賺的錢都搭進去了,不改革,企業就得倒閉,職工的飯碗也保不住。
那現在的情況呢?不是一個企業在扛,是整個國家社保和財政體系在扛。復旦大學有個教授曾經在經濟學期刊上發表過研究,說到了2020年,全國財政供養人員大概有684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5%,這也就意味著每20個人里就有一個人在吃財政飯。更麻煩的是老齡化的問題,現在離婚率大幅增加,出生率大幅減少,勞動力和領養老金的老人不成正比。
有數據顯示,到了2025年,每兩個年輕人就得養一個老人,往里交錢的人越來越少,往外拿錢的人卻越來越多,社保壓力能不大嗎?
而這些年,國家是靠國有資本和財政補貼等辦法,才保證了咱養老金的按時發放。但長遠來看,壓力還是不輕的。所以近幾年的體制降薪、清退編外人員等等操作,都是在給財政減負。還有職工的醫保統籌、開放三胎等等,都是為了緩解老齡化而出臺的政策。單個看好像都挨不著邊,但合在一起,卻能緩解養老壓力,給我們提供基礎的養老保障。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近兩年的社會環境。都知道這兩年壓力大,大家都不敢消費,兜里都沒錢。全國有差不多13億人在體制外,像咱們的農民、外賣員、網約車司機、代駕,還有打零工的,他們大多都是按最低檔次的社保來交的,退休后就只能拿幾百、幾千;而體制內的人,就算是最基礎的崗位,退休后也能拿六七千,這誰看來心里平衡呢?那如果你是決策者,能不考慮這13億人的想法嗎?
所以說,“十五五”體系并不是要砸了誰的鐵飯碗,而是讓整個養老體系能夠走下去,一碗水能端平。要是13億人都能有個安穩的晚年,社會消費不就搞起來了嗎?到處都和和美美,這多好啊,你說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