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在青白江文體中心,陣陣鏗鏘的金屬敲擊聲和優美的歌聲傳來。現場,十二位女子用一組特別的樂器演奏出優美的樂曲,她們正在為國慶的音樂會緊張地排練中。
這便是曾在央視舞臺驚艷眾人的“鋼花十二韻”樂隊。沉隱十五年后,她們將在古城內的“三線記憶”空間重磅回歸,以金屬與旋律的碰撞,為觀眾獻上一場融合工業力量與藝術美感的視聽盛宴。
![]()
時間撥回到2009年,一支名叫鋼花十二韻的樂隊在青白江誕生了。
這支樂隊曾代表青白江登上央視《歡樂中國行》的舞臺,與陶喆同臺演出。她們用鋼鐵打造的樂器演奏,讓主持人董卿贊嘆不已,更收到了《星光大道》的邀約。
![]()
這支樂隊證明了,青白江的硬核工業之心下,躍動著藝術的靈魂,鋼鐵,亦能奏出動人樂章。
這支樂隊最特別之處,在于所有樂器均由鋼材廠的邊角料打造:有鋼板做的爵士鼓,無縫鋼管仿造的木琴、編鐘……這是全國第一組符合十二平均律的鋼材樂器,音域橫跨三個八度。
演奏這組鋼鐵樂器的,是十二位女工。
金屬的冷峻與音樂的激昂交織,女性柔情與鋼鐵力量相融,這正是“鋼花十二韻”名字的動人由來。
那時正逢民間樂隊蓬勃發展,各行各業都涌現出獨具特色的音樂團體:軍隊用炮彈皮、子彈殼組裝樂器,農民則以利用玉米桿等材料奏出樂曲。
時任攀成鋼公司工人藝術團團長的退伍軍人高建國,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組建一支鋼材樂隊。
![]()
在部隊時,高建國就曾用彈殼、槍管等材料制作過打擊樂器,來到攀成鋼后,面對廠里豐富的鋼材資源,他決心進一步——不只是讓鋼材發出聲響,而是要創作出真正符合音律的樂器。
高建國率領五人團隊,耗時15個月,從上千根鋼管中逐一挑選、測試,最終選定12種不同類型的鋼材。隨后是更漫長的加工:裁剪、拼接、打磨……僅一根鋼管的調音就要花費4天,最終才有了舞臺上的動人旋律。
![]()
馴服重達1.2噸的鋼鐵樂器,絕非易事。12名姑娘日夜苦練,雙手在無數次敲擊間磨出水泡、結下厚繭,最終在舞臺上實現演出的極致精準,4組重量級樂器,10秒內推上舞臺,15秒擺放完畢,5秒人員全部撤離。
![]()
如今,為致敬激情歲月,展現青白江國際陸港新貌,釋放出海激情,“鋼花十二韻”再度集結。
已從藝術團退休的高建國親自督導排練,這份跨越時空的執著,將其中8名原班成員從各行各業重新喚回舞臺。
她們曾是鋼鐵女工,如今轉型成教師、文化館骨干、企業管理者,那份鋼鐵情懷卻依然閃耀。
“一拿起鼓槌,就像回到二十歲在車間加班創作的日子。”他們重拾塵封15年的樂器,經調校翻新,再次奏響那段鋼鐵歲月的韻律。
![]()
曾令青白江驕傲的鋼鐵韻律之聲再度奏響,這不只是一場演出,更是工業基因的激活與復興之火的燃燒。
![]()
樂隊的故事,是青白江龐大工業圖景中一個生動的縮影。要理解他們的執著與深情,還需從青白江的工業根基說起。
青白江曾是國家“一五”時期在西南規劃建設的第一個工業區,四川省最大的冶金、化工基地,更率先成為成都首個財政總收入突破億元的經濟強區,以一己之力撐起了一個時代的工業脊梁。
上世紀50年代,四川肥料廠(川化前身)與成都鋼鐵廠(攀成鋼前身)先后在此扎根。其中,成都鋼鐵廠更是以“108天出鋼”的速度,終結了成都平原“有糧無鋼”的歷史。
![]()
川化和攀成鋼,一個以化肥端穩了千萬人的“飯碗”,一個撐著葛洲壩水電站、瀘州大橋等數個大國工程。
![]()
工業發展帶動著城市的進化,催生出絢麗的文化生活,廠區就像一座富礦,有自己的籃球場、幼兒園、醫院、宿舍、電影院、圖書館、公園。
![]()
巔峰時期,兩大工廠擁有著 4 萬余名職工與家屬。“萬人車流齊上班”,曾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車間里的工人們,將平凡的日子過成了詩——也許從那時起,青白江獨特的文化基因便已悄然萌芽。
青年們自發組建國風樂隊,定期開展小型演奏會;
舞場上,年輕男女跳著最時興的迪斯科舞步;
互聯網萌芽之初,大廠子弟就開始鉆研無線電、做第一代“網蟲”;
籃球、乒乓球運動在這里野蠻生長,靠著廠房工作培養身體對抗技巧,演繹著速度與激情。
![]()
這份深沉的工業力量,從未隨時間沉寂,反而在轉型陣痛中孕育出嶄新的藝術回響與產業現實。
當傳統工業遭遇寒冬,川化與攀成鋼曾經的輝煌在2015年畫上句號。
但結束,恰是另一種開始。
①基因重組:傳統工業的新生之路
在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中,曾經的老工業基地依然牢牢把“制造強區”擺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首要位置,發揮優勢,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智慧制造。天馬軸承、重汽王牌、巨石等一批制造業企業從青白江走向世界,托舉起成都制造業騰達之勢。
工業基因以創新的方式繼續服務于城市發展。
②薪火相傳:奮斗精神的時代回響
深居西南內陸的成都與青白江,毅然選擇向世界敞開大門。
隨著中歐班列鳴笛啟程,一張連接世界的陸地聯運系統迅速織就,讓青白江一躍至世界舞臺。
![]()
成都國際鐵路港
從工業重鎮轉型為國際陸港,變的雖是產業形態,不變的卻是那股扎根于工業歲月的奮斗精神。
正如高建國所說,廠子沒了,魂還在。
③空間重生:“工業銹帶”蛻變為“生活秀帶”
高爐熄火了,但文化的火焰被重新點燃。
面對轉型的陣痛,青白江并未簡單地“一拆了之”,而是通過建設長流河工業遺址公園等方式,將舊高爐、廠區等工業遺跡轉化為公共文化空間,使其成為銘記歷史、承載集體記憶的勛章。
![]()
青白江區長流河工業遺址公園
昔日轟鳴的廠房車間,如今已變身為多元文化體驗的舞臺。
更具創新意義的是,青白江區引入元宇宙頭部企業當紅齊天集團,利用三線建設時期遺留的老舊廠房,打造西南首個元宇宙數字文旅產業園,旨在實現“工業遺存、數字科技與文旅體驗”的深度融合,為傳統工業空間注入新的數字活力。
![]()
元宇宙數字文旅產業園
建國初期工人們“以廠為家”的奉獻,到新時代建設者打造國際鐵路港的壯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始終以不懈的奮斗延續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種渴望,驅動著他們一次次沖破地理與時代的禁錮,邁向世界舞臺。
這個國慶,“鋼花十二韻”樂隊將在城廂古城“三線記憶館”演出,這座由原糧油機械廠舊址活化改造而成的場館,恰是連接青白江工業記憶與千年古城、絲路新港的生動載體。
![]()
三線記憶
![]()
城廂古城,始于兩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2000余年文脈從未中斷,是成都平原至今仍保留著完整“龜背”格局的縣城,古城內4街32巷108院落的肌理清晰可辨。
![]()
龜城示意
①修舊如舊:守護千年古城的本真肌理
走進城廂,就像踏入一座可以觸摸的“時空劇場”。
你能在縣治遺址讀懂古代城市的運轉智慧,在繡川書院感受千年文脈的延續,在熱鬧的“板凳龍”表演中看到民俗的鮮活傳承。轉身之間,三線建設的工業遺址又將你帶入那段熱血年代。這里沒有割裂的歷史,所有文化都在這里被悉心守護,等你來親身對話。
![]()
城廂古城西街
②活化更新:讓歷史在當代生活中延續
城廂古城的保護,彰顯出“修舊如舊”的情懷。
修繕者以傳統工法與材料,細心修復每一處建筑風貌,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珍貴的歷史信息與歲月質感。此舉并非為了打造一個完美的仿古景點,而是為了讓建筑的本真形態與獨特記憶得以延續。
這里建立起全流程全周期的管理體系,對6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實施保護性修繕。
![]()
繡川書院
這種“見物見人”的保護理念,使得古城不僅保留了建筑肌理,更延續了生活氣息。
③文旅融合,實現文化傳承與民生發展的雙贏
不同于那些純粹商業化的景區,城廂古城是一座始終“活著”的古城——它不只是一處景點,更是一座由原住民共同守護的家園。
走在槐樹街、余家灣、糠市巷,你能看見尋常人家的炊煙裊裊;西街上的酸辣粉店、百貨鋪、老理發店……這些深深扎根于生活的老字號,不動聲色地延續著真實的市井溫度。古城煥新之后,既為游客創造了可沉浸、可體驗的文化場景,也為在地居民留住了可感可及的日常幸福。
![]()
西街老字號“彭老六”手打酸辣粉店,圖源青白江融媒
在這里,原住民、訪客與古城溫柔共生,共同織就出一幅流動的、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
如今的城廂古城
城廂古城,不是一個被定格下來的旅游標本,而是一片“人守著街,街養著人”的溫暖土壤。
從工業重鎮的轟鳴到國際班列的疾馳,從寶墩先民的足跡到城廂古城的書香。青白江始終以開放之姿,讓千年文脈與當代城市生活深度交融共鳴。
當古老城墻與現代建筑相映,工業遺址與生態公園共生,傳統手工藝坊與萬國市集并肩,歷史于此可感知、可觸摸、可體驗。當鋼花十二韻邂逅在城廂,我們相信,這朵根植于心的不敗之花,會釋放出更多的精彩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