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每月拿200元補貼,到如今有的地方最高能領到1040元,鄉鎮工作補貼的上調,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
在當前不少津貼標準多年未變的情況下,為什么偏偏要提高鄉鎮工作補貼?
這背后,其實與鄉鎮工作環境日益復雜、待遇相對不高、任務不斷加重密切相關。
適當提高補貼,雖不能徹底改變鄉鎮工作人員面臨的現實困境,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
![]()
那么,這次上調能否扭轉一部分鄉鎮干部“理解鄉鎮、想離開鄉鎮、最終離開鄉鎮”的軌跡?我們不妨從實際情況出發,來分析一下。
首先,從現行補貼標準來看,鄉鎮工作補貼的金額普遍不高
目前,各地發放這項補貼主要依據三個因素:所在地區、鄉鎮類型,以及在鄉鎮工作的年限。大多數省份的補貼標準,集中在每月200元到600元之間。例如,西部某省目前的鄉鎮工作人員補貼人均為550元。只有像沿海少數發達省份,才把標準提到了每月1040元。由于地區差異、鄉鎮分類和工作年限的限制,很多剛參加工作或工齡不滿十年的鄉鎮干部,每月實際拿到的補貼只有300元左右,甚至更低。此外,按很多省份的政策,街道辦這類傳統意義上的“城關鎮”工作人員,通常還不在補貼范圍之內。這么看來,原本就不高的補貼,在實際生活中能起到的作用有限,這也是一些地區決定上調標準的重要原因。
其次,從鄉鎮工作人員的整體待遇來看,收入偏低是提高補貼的主要動因之一
除了珠三角和少數發達地區,絕大多數地方的體制內人員待遇是隨著層級升高而提高的,鄉鎮一級往往處在最低水平。尤其像“山河四省”這樣的區域,鄉鎮工作人員的收入情況更不樂觀——剛入職的年輕人,一年到手收入大概只有五萬元左右。這樣的收入,放在當前的物價和房價水平下,維持個人溫飽尚可,但要支撐一個家庭,就顯得十分拮據。正因如此,很多鄉鎮工作人員哪怕對基層有感情,最終仍會選擇離開。待遇跟不上去,理想也就難以扎根。鄉鎮工作補貼作為他們能普遍享受的一項福利,哪怕每月只有幾百元,若能穩步提高,不僅可以實實在在增加收入——比如陜西在2019年將補貼從200元提高到人均550元,相當于每人每年多出4000多元,是一筆不小的補充;更能讓鄉鎮工作人員感受到被重視和支持。
第三,鄉鎮工作本身任務繁重、壓力不小,這也是上調補貼的一個現實因素
近年來,隨著基層減負政策的推進,鄉鎮的工作負擔有所減輕,但實際工作量依然很大。就像手里握著一張萬元豪車優惠券,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無濟于事——鄉鎮工作也是如此。盡管形式上的負擔減少了,但常年積累的事務、越來越高的要求,以及群眾日益增長的期待,使鄉鎮工作總量依然繁重。再加上考核壓力大、不少任務從“明”轉“暗”,鄉鎮干部要應對的局面,反而比以往更加復雜。鄉鎮工作,不論公務員還是事業編,本質上都是一份職業。提高并穩定他們的待遇,不僅能夠緩解其經濟壓力,也能讓他們在照顧好自己小家的同時,更有心力服務好鄉鎮這個“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