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既是校園書聲瑯瑯的開學季,也是致敬師者耕耘的教師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戒除毒癮的無聲戰場,戒毒人民警察以警徽為燈、以教誨為槳,為迷失的靈魂擺渡重生之路。他們既是場所安全的堅定守護者,更是迷途者回歸正途的“靈魂擺渡人”。
金秋九月,貴州省戒毒管理局微信公眾號以“師者警心”為主題,分享司法行政戒毒系統中,那些用希望點亮黑暗、用堅守喚醒新生的教育戒治故事。
今日,給大家講述貴州省強制戒毒康復醫院師者——李璇的故事。
![]()
從鏡頭后到講臺前:一名師范生的回歸與蛻變
四年前,李璇穿上警服,成為貴州省強制戒毒康復醫院的一名新聞宣傳民警。那時的她,肩扛相機、手持攝像機,用光影記錄著一線民警的堅守與付出,用視頻講述著戒毒所內的希望與救贖。2025年,她的身份悄然轉變——從一名記錄者,轉變為親歷者。曾經就讀師范專業的她,如今站上了戒毒人員教育的“講臺”,成為女性專管大隊的一名教育矯治民警。
面對全新的崗位,李璇坦言:“一開始真的摸不著頭腦。”過去她只需捕捉畫面,如今卻要直面人心。好在大隊前輩們傾囊相授,從談話技巧到心理疏導,從行為規范到情感共鳴,一點一滴地教會她如何走進那些封閉而敏感的心靈。她說:“我曾經想當老師,現在終于圓了夢,只是我的學生有些特別。”
一次特殊的“開學第一課”:打開穆某的心門
李璇接手教育工作的第一位戒毒人員,是00后女孩穆某。因吞食異物被送入貴州省強制戒毒康復醫院接受治療,穆某初來時情緒激烈,拒絕溝通,不服從管理,對一切矯正措施充滿抵觸。作為首次參與新收人員管理的民警,李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
但她沒有退縮。在包班民警的協助下,她嘗試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接近穆某:每天定時談心,傾聽她的只言片語;通過書寫日記的方式建立非對抗性交流;更主動聯系穆某家人,了解其成長背景與家庭關系。原來,穆某最深的恐懼,是父母會徹底放棄她。“我爸媽肯定不要我了……我完了。”這句話反復出現在她的低語中。
李璇立即與家屬取得聯系,組織親情電話,并傳遞穆某的悔意與改變。當聽到父親那句“我們等你回家”時,穆某第一次流下了眼淚。心門,就此緩緩打開。
用愛澆灌希望:讓迷途青春重拾人生方向
隨著信任建立,穆某開始積極參與各項教育矯治活動。李璇為她量身定制學習計劃,鼓勵她參加文化課程和心理團輔,并引導她將過往經歷轉化為自我反思的動力。漸漸地,穆某從一個抗拒管教的“問題學員”,成長為積極向上的“進步標兵”。
“我還年輕,不該就這樣毀掉。”穆某在一次分享會上這樣說。她承諾認真接受教育矯治,把在這里學到的戒毒知識、法律知識和職業技能帶回去,未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看著穆某的轉變,李璇感到前所未有的職業成就感。她說:“以前我用鏡頭講述別人的故事,現在,我和我的‘學生’一起書寫重生的故事。”在這所特殊的“學校”里,她既是警察,也是老師;既執法律之嚴,也懷育人之心。她用耐心與專業,詮釋著新時代司法行政戒毒人民警察的溫度與擔當。
來源:省戒毒康復醫院
作者:李璇
攝影:羅鈺霖
2025年第735期(總第12461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