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商評君 | 編輯:小魚
“不做達人無銷量、做了達人無利潤?”
隨著KOL營銷的成熟,很多品牌似乎陷入了一種怪圈:為了卷銷量,花了大量費用請達人,投入逐年升高,但燒錢換銷量,利潤卻不見漲。
如何跳出這個怪圈?深耕消費品領域十余年的余老獅曾是阿里巴巴淘寶大學的官方講師,同時也是益和集團旗下品牌“益和鮮時”的操盤手,他的實戰經歷始終圍繞“如何用差異化破解營銷內卷”展開——從帶領團隊打造現象級寵物食品爆品,到依托益和集團的產業根基構建達人價值傳遞體系,每一步都精準踩中行業痛點。在抖音、小紅書KOL采買價格年均漲幅超11%的背景之下,益和鮮時在2025年逆勢增長的案例,為行業提供了破局樣本。
這也源于益和集團深耕十余年的供應鏈硬實力。這家年銷售額超6.5億元的企業,依托股東益客集團“每6-7只鴨子就有一只來自這里”的養殖優勢,構建了“養殖-屠宰-加工-物流”的百米產業帶,65項國家專利與全自動生產體系,讓“鮮”成為品牌不可復制的標簽。而“益和鮮時”正是這份優勢的精準轉化者,其通過達人傳遞“一小時鮮肉直達生產線”的差異化價值,恰恰擊中了行業“產品同質化導致低價內卷”的核心癥結。
當流量紅利見頂,達人營銷的下半場已然轉向“價值競爭”。如何讓達人從“賣貨工具”變為“品牌價值傳遞者”?
帶著行業共同的疑問,在2025GDMS全球數字營銷峰會期間,《商業評論》與“益和鮮時”品牌創始人、達人營銷專家余老獅進行了深度對話,詳細拆解達人營銷的核心困局及落地解決的方法論。
商業評論:很多品牌的達人營銷布局都會陷入“低價引流、反復壓價”的循環。從行業視角看,您認為低價內卷的根源是什么?
余老獅:許多品牌做達人營銷會陷入“不做達人無銷量、做了達人無利潤”的惡性循環,我覺得本質源于三個核心問題。
第一,產品同質化嚴重,這是最關鍵的原因——達人和消費者都無法清晰感知這一個品牌的產品與其他產品的差異,最終只能通過價格戰爭奪用戶,陷入拼低價的被動局面。
第二,品牌價值與產品價值脫節。品牌方沒有做到品牌價值與產品價值的深度綁定,導致產品缺乏獨特的記憶點。例如,達人今天帶A品牌沙發,明天又帶了B品牌沙發,消費者會覺得兩款產品無本質區別,因為品牌沒有傳遞出專屬的品牌故事或差異化理念,僅停留在“賣產品”的層面。
第三,自營與達人渠道失衡。不少品牌的達人商務做得好,達人愿意帶貨,但自身自營能力薄弱——消費者僅在達人專場或促銷時購買,品牌自營在日常平銷期極少,品牌自身很難保持源源不斷的種草。這種“依賴達人渠道但自營斷層”的情況,迫使品牌不斷在達人端投入資源,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形成惡性循環。
商業評論:對比早期流量買賣的模式,品牌對達人的核心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何“增量價值”會成為當下的核心關注點?
余老獅:首先需要明確,流量采買(如開千川、直通車)只是基礎動作,真正優秀的品牌會將流量視為“發動器”——流量能否持續轉化、能否以更低成本獲取,關鍵在于品牌與達人是否共建了健康生態。
早期品牌與達人的合作多是“簡單帶貨”:通過低價機制、買贈活動或全網最低價吸引流量,這種模式下的流量極不持久,品牌只能不斷推出更低價格,陷入利潤消耗。
而當下,品牌對達人的核心需求,已從“單純賣貨”轉向“價值共創”——不僅要通過達人賣出產品,更要借助達人傳遞品牌差異點、產品價值與品牌理念。例如,如果品牌與達人僅合作帶貨,流量帶來的只是“一次性低價成交”;但如果雙方共創內容,把產品好在哪、品質優勢是什么、品牌差異點是什么講清楚,達人粉絲會認可品牌本身,而非僅被低價吸引。
這種由對品牌的認可帶來的流量,能轉化長期用戶,這正是“增量價值”的核心 —— 它打破了低價換流量的短期邏輯,為品牌帶來可持續的用戶增長與價值沉淀,因此成為當下的核心關注點。
商業評論:對品牌而言,達人營銷的增量價值存在許多可被挖掘的空間,您認為具體可往哪些方向發力?除了傳遞品牌心智與用戶沉淀,還有哪些核心維度?
余老獅:增量價值的挖掘可以聚焦在三個維度,核心是跳出單純賣貨,轉向價值傳遞。
第一,達人提供“第三方視角”的內容價值。我個人認為,這個時代,流量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內容,好的內容是永遠不缺流量的。品牌方自己做的內容,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賣貨”的抵觸心理;而達人作為第三方,能以更客觀、場景化的視角呈現與品牌與產品相關的內容,消費者就能從第三方視角去理解,這種信任度遠高于品牌自賣自夸,也比“全網最低價”更具長期價值。
第二,品牌需要提供可感知的差異化價值,向達人傳遞清晰的差異點,很多時候不是達人不愿意講你的產品,是他真的不知道你的品牌跟其他品牌的差異在哪。以我們益和集團為例,我們沒有像其他品牌那樣,只是帶達人走馬觀花一樣地參觀工廠,非專業人士是記不住這種設備與工藝技術的,我們就聚焦了兩個差異化的點:一是“鴨子全鏈路優勢”——帶達人從鴨子孵化、成鴨養殖,到屠宰分割,全程參觀,讓達人直觀感受“從活鴨到鴨肉干”的供應鏈優勢,形成深刻記憶點;二是我們的參觀是有主題的——圍繞“四大領先”(養殖領先、屠宰領先、生產領先、物流領先)設計參觀流程,比如讓達人現場下單,見證“兩分半鐘后快遞攬收”的物流速度,就這么快,這就是我們產品“新鮮”的賣點。
第三,用戶“深度體驗”的價值沉淀。達人參觀完工廠之后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那些直觀的畫面,他能清晰感知到品牌的差異,就更能夠生動形象地去表達給他的粉絲,也會更有說服力,而不只是產品介紹。達人把我們品牌的獨特價值說出來了,許多消費者就認識了我們,感知到了我們品牌在供應鏈與品控上的實力,甚至會反過來去催達人去帶我們產品的專場。這種“體驗式傳遞”能沉淀為用戶對品牌的信任,進而轉化為長期購買。
商業評論:不同品牌對增量價值的需求存在差異,新銳品牌要破圈,成熟品牌更關注用戶復購。您認為這兩類品牌應分別選擇哪些方向進行突破?
余老獅:新銳品牌與成熟品牌的核心目標雖有不同,但底層邏輯是一致的,都需要圍繞品牌的核心價值來發力,達人只是實現目標的一個手段。
對新銳品牌而言,首要任務是想清楚自身品牌的價值和主張到底是什么,到底能給用戶提供什么樣的差異化價值,而非急于找達人帶貨。許多新銳品牌在未明確差異化價值與 USP(獨特銷售主張)的情況下,找代工廠生產、設計完logo之后就開始讓達人去賣貨,結果發現賣不動。正確路徑應該是:創業初期先明確品牌能為用戶提供什么獨特價值,此時達人的角色是“傳播鏈”——將品牌的差異化價值精準傳遞給目標用戶,讓品牌像滾雪球一樣積累認同自身價值的用戶,形成穩定的用戶池。
對成熟品牌而言,關鍵是要以創新夯實品牌核心價值,而非固守傳統。許多老字號品牌被時代淘汰,不是因為他們是老字號,而是因為他們只是老字號,而沒有隨用戶需求變化進行創新。這個時代永遠有年輕人,那么品牌就永遠都需要創新。同樣是老字號,故宮通過文創產品、數字化體驗等創新,持續吸引年輕人;漢庭酒店的核心主張是“干凈”,但并未固守舊有形象,而是通過房間設計、服務優化等創新,讓“愛干凈住漢庭”的核心價值更貼合當下用戶對高性價比美好生活的需求。成熟品牌的創新不是否定原有的核心價值,而是通過產品、運營、服務等層面的創新,讓核心價值更具時代感與競爭力,這就是我們所謂的“什么是不變的,什么是要變的”。
商業評論:在落地層面,若品牌已明確增量價值方向,應如何與達人合作以承接品牌價值?有哪些關鍵動作?
余老獅:核心是 “先做規劃,再做匹配”,避免盲目合作,具體需做好兩步。
第一步,搭建清晰的預算框架。達人營銷存在一定偶然性,比如某天一個大達人突然主動要求合作,那品牌去迎合也很能理解;但品牌自己需要先明確全年預算分配,確保每筆投入都服務于品牌價值承接目標——在傳播、卡位等不同環節分別投入多少資金,每個產品的預算如何分解等。若缺乏預算框架,就會很容易被打亂整體節奏,導致資源浪費。
第二步,精準分類達人,匹配對應營銷動作。切忌“錯位使用”達人——用內容型達人做短期收割,或用收割型達人做長期種草,會導致雙方價值都無法發揮出來,彼此也不認同對方的價值。達人屬性要與營銷動作的目標正相關,只有讓達人在合適的角色上發揮優勢,才能有效承接品牌價值,避免 “達人沒效果、品牌沒收益”的惡性循環。
商業評論:對品牌而言,“選對達人”是創造增量價值的前提。除粉絲量外,還應關注達人的哪些指標與特質?是否有可落地的篩選標準?
余老獅:其實相反,我個人覺得粉絲量是最不重要的一項指標。還是那句話,品牌做達人營銷,其實要做的不是達人營銷本身,所以真正關鍵的是用戶、內容和傳播這三個維度,這是可直接落地的篩選邏輯。
第一,用戶維度。關注“有效用戶”而非“粉絲數量”。粉絲與用戶是兩碼事,有些達人粉絲量少,但精準覆蓋品牌目標用戶。例如,有些達人專做種草類型的短視頻,帶一些九塊九、十九塊九的試用裝,那他的用戶是有這樣的認知的,可能不一定關注,但是經常會刷到。那么當這類達人在帶一個產品的時候,品牌可以借助千川去放大效果,能觸達更多同類用戶,轉化效率遠高于粉絲量大但用戶不精準的達人。另外一些達人的粉絲是因“娛樂”關注的,沒有在他身上“購買”的習慣,那這也不代表是一件壞事兒,因為這些粉絲可以被種草;品牌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達人的娛樂屬性和品牌產品的賣點結合起來,側重于轉化。
第二,內容維度。評估達人內容風格與品牌的匹配度,也就是得評判什么樣的達人能為品牌提供什么樣的內容。篩選時不能單純只看數據指標,需深入分析達人賬號的歷史內容——哪些是帶貨內容、哪些是種草內容、哪些是日常內容,以及內容的核心風格(如科普、生活分享、故事化),再把對應的風格與產品去做相應的結合,我覺得這才是最好的一個內容呈現方式。只有達人內容風格與品牌調性、產品屬性匹配,才能自然融入品牌信息,避免“硬廣感”,提升用戶接受度。
第三,傳播維度。我個人覺得就是,品牌方如何去思考跟達人的合作,考察達人的配合度與可優化空間。與達人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不是結束。優質達人不僅能產出內容,還能配合品牌優化傳播效果;品牌可關注達人是否愿意接受 “深度合作”,比如是否愿意根據品牌需求調整內容、是否接受后期復盤迭代。以我們益和集團自己為例,我們會為合作的達人提供“保姆式服務”,從頭跟到尾:設計雙面手舉牌(反面為鏡像,適配達人直播間鏡像模式)、安排專業投手為達人剪輯投放素材、直播時實時在群內溝通問題并復盤。其實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大多數達人都是I人,這不代表他們很內向,而是注重細節、非常在意與留心別人。所以我們是從內心希望能夠去幫助到達人,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收到很多達人的正反饋,激勵我們繼續把這件事情做下去。這種深度配合能讓傳播效果持續優化,最大化增量價值。
商業評論:達人營銷涉及品牌、達人、平臺三方,若要實現增量價值,該如何平衡三方利益,既滿足達人收益,又保障品牌價值,還符合平臺規則?
余老獅:很多品牌會發現自己和達人是互相收割的關系,就是說如果今天達人直播,品牌的自營直播間就賣不動了,久而久之,品牌就會去做一些收割達人的動作。我認為三方利益并非對立,品牌、達人和平臺的利益是可以保持一致的,就看品牌自己怎么運營,核心是“共建思維”,一起把用戶蛋糕做大,而非互相爭奪現有流量。
從平臺視角看,平臺的核心訴求是“流量價值最大化”,在權衡把海量的日活流量分配給能產生最高GMV與用戶留存的品牌、達人或直播間。這也是平臺會給品牌、達人、鏈接設置權重的原因,權重越高,獲得的流量就越多。因此,平臺天然希望品牌與達人能產出優質內容、服務好用戶,實現流量的高效轉化,這與品牌和達人的長期利益一致。
從品牌與達人視角看,需摒棄“互相收割”的思維,轉向“共生增長”,一起把蛋糕做大。許多品牌面臨的達人直播時自營直播間就賣不動的問題,根源是雙方在爭奪同一批存量用戶。若品牌能持續做“種草”動作,不斷擴大用戶池,就能打破這一困境。例如,我們益和集團的抖音團隊中,除銷售團隊外,還設有市場團隊,核心考核指標是“5A 人群種草(尤其 A3 種草)”。當池子里只有100萬用戶,品牌和達人可能各有50萬,達人多一點品牌就少一點;但是如果每月源源不斷地往池子里去注水,也就是去做種草,從100萬漲到300萬,那品牌和達人都可以獲得增長,而非爭奪現有用戶。吸引的這部分新用戶,因認可達人傳遞的品牌差異化價值,會成為品牌與達人的 “共生用戶”——既認可達人的推薦,也認同品牌的價值,最終實現 “品牌增長、達人收益、平臺流量高效利用” 的三方共贏。
商業評論:許多品牌面臨“達人流量來了又走,無法沉淀為品牌資產” 的問題。在達人營銷場景中,如何實現“流量獲取-沉淀-轉化”的閉環?比如如何將達人帶來的用戶轉化為品牌私域或復購用戶?
余老獅:這是個挺敏感的話題,因為其實很多品牌一直在收割達人的粉絲。核心還是 “尊重流量屬性,避免盲目收割”,可按 不同的粉絲類型來分類處理,形成良性閉環。
第一,達人專屬粉絲,是我們品牌堅決不去觸碰的。這類粉絲認可達人比認可品牌要更深,是達人的核心資產,品牌不應將其沉淀到私域,或通過低價搶奪;品牌若強行收割,會破壞與達人的信任,也可能因“粉絲不認同品牌”導致復購率低。例如,我們益和集團不做私域小程序或商城,而是將這類流量反哺給平臺,通過平臺生態持續與粉絲互動,避免損害達人利益。這是我們跟其他品牌不太一樣的一個點,因為我們認為粉絲在我們自己的私域里面成交,而不在平臺成交的話,給我們帶來的損失可能會超過成交的那點錢。
第二,品牌專屬粉絲。我們對自己的粉絲保持的態度是開放的,還是尊重用戶的選擇。品牌與達人的機制不是簡單的價格高低的區別,應通過“差異化機制”共存,而非價格戰。例如,品牌可提供積分、定制周邊等專屬權益,達人可提供價格優勢或專屬贈品——用戶若想要積分與周邊,可在品牌渠道購買;若更在意價格與贈品,可在達人渠道購買。這種機制分開、互不沖突的模式,能讓粉絲自主選擇,避免品牌與達人爭奪用戶,同時實現流量的自然轉化。
第三,品牌與達人共生粉絲。這類粉絲,我們也是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因為是同時通過品牌與達人來了解產品,沒有先來后到之分,那就回到上面那一條邏輯,同樣可通過差異化機制承接——用戶在哪邊買能夠獲得更符合需求的價值,就去哪邊購買就行。
商業評論:對預算有限、無法合作頭部達人的中小品牌,應如何通過中小達人或垂類達人創造增量價值?是否有輕量化解法?
余老獅:中小品牌的話,就要多努力,用時間換空間。怎么去理解這件事呢?品牌做達人的效率可能會更高,篩選的成本也比較低,比如可以直接花5萬元采買一條頭部達人的短視頻,因為能報價5萬的話,這個達人的粉絲體量和點贊、曝光、互動這些數據都是不錯的,相當于拿錢去換時間。但是對于中小品牌,特別是一些初創的小品牌來講,沒有辦法用錢換時間,就要通過投入時間篩選潛力達人,以低成本放大優質內容。
第一步,中小品牌可以花時間去篩選“內容能力>粉絲體量”的潛力達人。這類達人粉絲量少,但內容質量高、風格鮮明,且與品牌目標用戶匹配。
第二步,篩選出來潛力達人之后,在流量端加熱優質內容,借力平臺放大好內容,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因為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具有相對的“去中心化”特性——內容質量是流量分配的核心,而非粉絲量。中小達人的優質內容,若品牌適當投入資金加熱,建立精準用戶標簽后,流量會持續滾大,反而是能出圈的,效果不亞于頭部達人,且成本遠更低。這種 “篩選潛力達人 + 加熱優質內容” 的模式,是中小品牌低成本創造增量價值的輕量化解法。
當流量紅利消退,達人營銷早已走過 “低價換銷量” 的野蠻生長階段——行業看似仍保持高增長,實則陷入“品牌投入與利潤回報失衡” 的結構性困境:多數品牌將達人視作短期流量工具,卻忽略了“產品無差異、價值難傳遞、渠道互消耗”的核心矛盾,最終在價格戰中耗盡增長潛力。這種困境的本質,是行業尚未適應流量博弈向價值共生的深層轉型,而余老獅與益和集團的實踐,恰為這份轉型提供了可參照的底層邏輯。
達人營銷的下半場,不再是“誰能拿到更低的達人報價”,而是“誰能構建不可替代的品牌價值,并通過達人讓這份價值觸達用戶”;不再是“誰能短期沖量”,而是“誰能通過達人營銷沉淀長期品牌資產”。品牌不需要竭力去實現某種技巧性的突破,而只要回歸達人營銷的本質,與達人成為價值共振的伙伴——當越來越多品牌跳出流量消耗的誤區,像益和集團一樣以價值為錨點重構達人合作邏輯,達人營銷才能真正擺脫內卷,成為品牌長效增長的核心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