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來到位于印臺區印臺街道寇村老池組的印臺區昱春農民田間學校,只見農業專家正在為學員們講解“蘋果新品種的特性、當前果樹管理知識”等關鍵技術要點,老師邊講邊示范操作,學員們邊看邊記,邊問邊學,不時用手機拍下關鍵步驟。
這所農民田間學校正用一堂堂接地氣的田間課堂,把農業知識送到農戶心坎上,成為農戶的“致富橋”“成長梯”。
田間課堂“傳經送寶” 破解農技學習“最后一公里”
在一處大棚內,學校負責人葛風霞仔細查看蘋果長勢,叮囑果農栽培細節和注意事項。
“大多數果農都是靠老經驗、舊辦法管理果園呢,所以問題挺多的,果子個頭小、甜度總差一點。他們想學好技術、新做法,又不知道該去哪學、找誰問,只能干著急。”葛風霞說,這就需要扎根基層的農民田間學校將教學場所搬到田間地頭,以“為農、助農”為初心,將“為農教學、為農服務”的理念落到實處,讓農民教育培訓貼近農業生產、貼近農民需求。
為解決農民教育培訓“最后一公里”問題,提高農民綜合素養和生產技能水平,拓寬群眾的致富路,昱春田間學校打破“灌輸式”理論教學,從農業發展水平、農村發展實際和農民發展需求出發,邀請相關專家到田間地頭給果農講解栽培管理技術、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科普現代農業知識,讓田間學校成為轄區“農業產業培育的搖籃、農業科技傳播的陣地、培育新農人的鄉土學堂”。
“專家電話、微信我們都有,實踐中碰到不懂的,就直接聯系他們幫忙。”村民高興地說。如今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見到專家,獲取豐富的農業知識,對他們太實用了。截至目前,學校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30期,受益群眾達2000多人,輻射渭南、咸陽等周邊地市。
![]()
科技賦能“移動果園” 結出增收致富“金果子”
印臺區昱春農業有限公司吊干杏種植示范園內的杏樹有點特別,這里的杏樹不種在地里,而是栽植在白色的桶狀袋子里。
“這是我們的移動果園,黑色管子可以精準控制灌溉、施肥、防治病蟲害,空調用來控制大棚溫濕度,這樣才能保證杏子的口感。咱這吊干杏每公斤120元左右,復購率達到了99%以上,主要銷往各大高端水果市場。”公司負責人介紹。
除了吊干杏,公司的移動果園還涉及櫻桃、蘋果、桃等果樹,這些果樹陸續以移動果園的方式進行種植。
在現代化種植模式的帶動下,當地農戶的生活悄悄變了樣,印臺街道前齊村的劉社會就是科技致富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以前沒技術,種吊干杏是‘跟著感覺走’,果子要么掛得少、要么口感差,忙活一整年下來,根本掙不到幾個錢。后來專家手把手教我科學修剪、精準施肥,我也跟著反復琢磨、調整種植細節,慢慢摸透了門道,家里吊干杏的產量和品質一下子就提上來了,收入也越來越多了。”如今的劉社會,不僅是聞名十里八鄉的能人,更是昱春農民田間學校培養出來的高素質農民。“現在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再也不用愁果樹‘種不好賣不動’了。”
![]()
“讀書會+”滋養精神 實現“富口袋”更“富腦袋”
昱春農民田間學校的賦能,不光在技術傳授,學校還推出了“讀書會”活動,在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還為他們種下了閱讀的種子。
“以前農閑時,大家要么湊在一起閑聊,要么抱著手機打發時間;現在有了讀書活動,既能看自己感興趣的書,心情也愉悅。”在田間學校的培訓室里,村民一邊翻看蔬菜種植技術書籍,一邊笑著說。
目前,昱春農民田間學校培訓室里有圖書1000余冊,種類涵蓋了農業技術、健康養生、文學名著等多個領域。不僅如此,這里還不定期組織村民分享種植經驗、講述鄉村故事,讓閱讀更貼近生活。“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閱讀成為村民的一種習慣,既提升文化素養,又能助力產業發展,讓村民‘富口袋’的同時也‘富腦袋’”。
談及辦學初心,葛風霞信心滿滿:“田間學校不僅要把技術教給大家,更要將愛學習、愛鉆研、求真務實的精神根植到鄉親們心里,通過技術傳幫帶、大戶帶小戶、產業引領,實現鄉村人才培訓整村全覆蓋,帶動區域產業規模發展。
如今,印臺區昱春農民田間學校正以田間課堂的靈活方式,讓科技扎根泥土,讓人才賦能鄉村,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