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讓千年文脈如汨汨活水
流淌于現代都市,
讓文化馨香浸潤百姓生活——
這不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覺,
更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深遠布局。
![]()
▲豫章堂
![]()
▲“章水文淵”石刻
![]()
▲優美的閱讀環境
今天,
歷經精心修繕與功能提升的豫章書院,
在象湖之心煥新歸來,
正式向公眾開放。
這座古老書院的恢復,
既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創新性傳承,
更是南昌又一張融匯古今的閃亮名片。
它見證著一座城市
如何將歷史融入現代肌理,
在“古為今用”的時代課題中,
寫下一份厚重而充滿活力的答卷。
![]()
![]()
書院開放
立的是精神坐標
豫章書院作為江西四大書院之一,始建于南宋,歷經興廢,見證了江右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曾是南昌文化教育的重要象征。豫章書院的恢復,不是簡單的功能再造,而是一次文化基因的當代重構與價值重塑。
![]()
這里有自然人文的詩意棲居——綠意蔥蘢的隆興島居于象湖之心,如翠玉浮波。青磚綠瓦的豫章書院靜立其間,飛檐翹角下,傳遞古今交融的審美體驗。一座由39艘鋼浮船穩穩托起的浮橋,全長202.8米,如古韻飄帶連接西岸與湖心島,形成“院在景中,景落島內,島于湖心”的詩意格局。這里既是市民休閑的“城市綠肺”,更是涵養心靈的“文化客廳”。市民游客可以在游賞中感知文化,在品讀中浸潤心靈,于一方天地間盡享 “可游可學可沉浸”的多元文化之旅。
這里有傳統文化的新生密碼——豫章書院規劃之初,市民需求就被置于核心位置:書院不僅延續講學、研究和閱讀傳統,更拓展了文明實踐、藝術展覽、文化沙龍等服務全年齡段的現代公共服務功能。主體建筑豫章堂為深度閱讀空間,紙墨清香靜待知音;洪都廳、隆興齋匠心獨運,用于開展專家講學與學術交流;鐘陵軒視野開闊、雅望亭臨湖而建,可供文創雅集、休憩品讀。在這里,傳統書院的空間美學與現代都市的創新活力交織共鳴,成為一座立體的、活態的城市文化磁場。
![]()
這里有千年故郡的當代回響——興學崇文,一直是南昌的文化傳統。豫章書院納入全市公共閱讀生態系統,與112家孺子書房、9個縣區公共圖書館、117個鄉鎮街道圖書室、1993個村(社區)閱覽室、1136個農家書屋一起,形成“書香洪城”服務體系。南昌將最好的文化資源公平普惠地潤澤每一位市民,將“以文塑城”理念落于實處,讓整座城市成為可觸可感的“詩與遠方”——無須遠行,便可抵達。
城市更新
新的是發展理念
![]()
歷史深處的豫章書院舊筑早已湮沒,隆興島上的仿古建筑也曾長期閑置。南昌以創新思維讓歷史基因與存量空間相融,既喚醒書院,更實踐了一種可持續、內涵式、高融合的城市更新范式。
當前,城市發展正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南昌選擇把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作為城市有機更新的前提,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將目光聚焦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讓文脈不僅存于歷史,更“活”在當下、用在當下。
走進豫章書院,步步是巧思,處處有文心。豫章書院項目借助湖心島仿古建筑本體,重新設計空間布局,完善內部功能。配套新建設以“文化生態橋”為定位的水上浮橋(書院橋),不僅避免了對湖底生態的破壞,更形成“牌坊—浮橋—書院”的完整文化軸線,自開放以來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豫章書院項目還與周邊瑪雅公園、象湖風景區等連片整體規劃。以豫章書院為中心,北面正在規劃建設中的豫章臺為市民提供“主題閱讀+學術研究+城市客廳”的立體化體驗;豫章書院南院則以生態休閑風格吸引年輕讀者。“三院一橋”與象湖生態公園互聯互動,共同構建“一湖書香”的生態閱讀服務體系,肩負起書院文化活化與城市功能提升的雙重使命。
遺址不存,但風骨猶在;原貌難復,但功能可續。豫章書院借助閑置資源恢復開放的優勢顯而易見:不僅避免重復建設,縮短了建設周期,還保持了地域文脈的完整性,展現了一種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城市更新理念。它告訴我們:歷史文脈的傳承不在于固守原狀,而在于賦予其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文脈賡續
續的是文化自信
一座現代化人民城市,不僅要有高樓廣廈、通衢大道,更應有浸潤人心的文化溫度、貫通古今的文脈氣韻。
賡續文脈,其核心是傳承由人民創造、屬于人民的情感、智慧與集體記憶,并使之成為現代人可親可近的精神滋養。豫章書院并非孤立的文化場景,而是南昌整體更新戰略的關鍵一子。
2021年南昌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2024年5月又成功納入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行動中央財政支持城市。一系列全面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文化實踐蓬勃展開:
112家孺子書房如星辰般在全市鋪展,構建“十五分鐘閱讀圈”;
滕王閣景區“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及北擴工程推動景區從封閉式景點變身開放式文化空間,把最美的風景留給人民;
“煙火大士院”改造提升成為享譽全國的“網紅打卡地”,日均客流量超20萬人次;
贛江“兩灘七灣”天然泳場不僅打造了“來南昌看海”新型文旅品牌,更重塑了內陸城市親水文化生活方式;
八一廣場中央圓心處確定為城市原點,成為市民追溯城市歷史、凝聚集體記憶的精神地標······
一處處的城市更新,看似獨立,實則相互關聯、相互呼應,強化了市民的空間認同感,共同構筑起南昌的文化坐標體系。

文脈賡續,更傳遞著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與市民的身份認同。南昌深入挖掘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常態舉辦“愛我英雄城”系列城市IP品牌活動,系統性地重建市民與這座城市的內核連接,讓“自信、發奮、齊心”成為南昌人的主流精神狀態。
如今,每月常態化的“弘揚愛國志 奮進新征程”八一廣場升旗儀式已成為南昌標志性重要活動,讓紅色基因融入市民日常;南昌馬拉松讓海內外的跑友“跑一次英雄馬,愛上一座英雄城”;南昌國際龍舟賽成為南昌向世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每逢國慶、春節舉辦的煙花晚會則采用“船上+樓上”燃放、“水上+樓頂”輝映的模式,繪出英雄城的浪漫與風采。
當人們在豫章書院靜心閱讀、在八一廣場追溯歷史,或在滕王閣眺望江流、在贛江之畔自信奔跑,那便是城市文化心跳最動人的節奏。他們不僅在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更是在強化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文化認同,最終將轉化為建設城市、賡續文脈的內生動力,成為一座“外地人喜歡、本地人自豪、年輕人向往”的富有活力的英雄城市邁向未來的最深厚底蘊。
![]()
豫章書院和游覽步道工程建設項目
![]()
項目主要包含連通象湖西岸和湖心島的水上檢修棧道、橋頭兩岸的廣場(含牌樓等廣場設施)、景觀照明及監控等內容。新建水上檢修棧道全長202.8米,橋寬約4米,采用鋼船承載。2025年4月20日開工建設,6月30日基本完工,9月1日正式對市民游客開放,并命名為“書院橋”。
依托象湖湖心島仿古建筑恢復豫章書院,成為集讀書、研學、交流、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營造濃厚城市書香氛圍,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豫章書院項目主要對島上區域的建筑、室內裝飾、環境、室外管線進行提升改造。改造部分包括:豫章堂、洪都廳、鐘陵軒、隆興齋、雅望亭、休息區和現狀連廊建筑,總面積約4136.53平方米。6月18日進場開工,9月15日基本完工,9月28日正式對市民游客開放。
![]()
來源:洪觀新聞
選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組
編輯:宋柄燃
![]()
![]()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