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一個做烘焙的客戶聊他家的烘焙包裝,他吐槽說:“我家曲奇用的都是進口黃油,口感比隔壁家好太多,可就是賣不過人家。后來看了別人家的烘焙包裝設計發現,人家包裝上印著‘早餐配牛奶,一口一個’,我家就印個‘手工曲奇’,消費者拿起來看兩眼就放下了。”
這話一下子戳中了食品包裝設計的要害——很多時候,不是產品不好,而是包裝設計沒幫食品“說話”,沒把消費者的購買場景和需求點說透。畢竟沒人會無緣無故買一袋零食,要么是早餐想吃點方便的,要么是追劇需要解饞的,要么是走親戚得帶點體面的伴手禮。烘焙包裝設計要是能把這些場景亮出來,消費者才會覺得“這東西我用得上”。
就說我們去年服務的一家做堅果的客戶吧。他們家堅果品質特別好,就是產品一直賣不動,之前的設計是深色底加堅果實拍圖,看著挺高端,但放貨架上跟其他品牌沒區別。我們團隊沒急著改顏色、換字體,先跟客戶聊了聊“誰會買堅果”。客戶說,主要是兩類人:一類是寶媽,想給孩子當健康零食;另一類是上班族,下午餓了想墊墊肚子。
這兩個場景一明確,設計方向就清晰了。我們把堅果包裝設計分成了兩個版本:寶媽款用淺粉色底,正面畫了個卡通媽媽給孩子遞堅果的小圖,旁邊印著“無鹽無添加,寶寶放心吃”,還加了個小提示“每天3顆,補充維生素”;上班族款則用淺藍色底,印著“下午3點,能量補給站”,還在包裝側面做了個易撕口,標注“開袋即食,不臟手”。
結果你猜怎么著?新包裝上架不到一個月,客戶就說寶媽款賣斷貨了,很多媽媽反饋“看見‘寶寶放心吃’就想試試”,上班族也說“易撕口太方便了,放工位上餓了就拆一袋”。你看,不是設計多花哨,而是找準了場景,讓包裝成了消費者的“貼心提醒”。
還有個做果干的客戶,之前的包裝是透明塑料袋,印著“天然果干”四個字,銷量一直平平。后來客戶跟我們說,想主攻“辦公室下午茶”這個場景。我們琢磨著,辦公室吃零食最怕什么?怕掉渣、怕弄臟手、怕一次吃不完受潮。所以設計的時候,我們在包裝上做了三個小細節:一是印了“下午茶配茶,解膩又解饞”,把場景直接點出來;二是用了自立袋設計,打開后能立在桌面上,不用手拿著;三是加了密封條,還印著“一次吃不完,密封防潮”。
客戶一開始還擔心“加這么多字會不會太亂”,結果上架后反饋特別好。有消費者在評論里說:“之前買果干總擔心吃不完受潮,這個有密封條太貼心了,放辦公室里想吃就拿”。你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場景細節,其實都是打動消費者的關鍵。
最有意思的是給一家做月餅的客戶做設計。他們家月餅是傳統口味,之前包裝一直走“古風路線”,紅底燙金,看著挺喜慶,但年輕人不買賬。我們跟客戶聊的時候發現,現在年輕人買月餅,不光是自己吃,更多是用來送朋友、送同事,講究“好看又不貴,還能體現心意”。
所以我們把月餅包裝改成了小清新風格,用淺綠色底,印著“中秋伴手禮,送朋友超合適”,還把月餅分成了獨立小包裝,每個小包裝上都能印一句小祝福語,比如“愿你有月餅,也有好心情”。客戶一開始還猶豫,覺得“傳統月餅用小清新設計會不會不搭”,結果預售的時候,年輕人訂單占了一半,很多人說“送朋友不尷尬,還能順便說句祝福”。
其實做食品包裝設計這么多年,越來越覺得:好看只是敲門磚,能幫產品找到“用武之地”才是真本事。消費者拿起一款食品,最先看的不是顏色好不好看,而是“這東西我什么時候能吃”“吃起來方不方便”“買回去值不值”。
所以別再讓包裝只當“花瓶”了,多想想消費者的真實場景——他們在哪吃、怎么吃、為什么吃,把這些場景藏進包裝里,消費者才會覺得“這就是我要找的東西”,產品自然也就好賣了。畢竟對客戶來說,食品包裝設計的終極目標不是拿獎,而是讓更多人愿意把食品帶回家。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