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貴州花江峽谷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這座橋主跨1420米,橋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無論橫豎都是世界第一。大橋通車后,原來需要繞行2小時的花江峽谷兩岸,如今僅需2分鐘即可直達,六枝特區至安龍縣的車程也從3小時縮短至1.5小時。花江峽谷大橋橫跨黔西南州貞豐縣與安順市關嶺縣交界處,矗立于被稱為“地球裂縫”的花江大峽谷之上。這里的地形極其復雜,峽谷兩岸最窄處僅300米,最寬處達3公里,氣候多變、氣象復雜。
![]()
所以,對抗峽谷強風,就成為了施工中最大的難點。
這里的瞬時風力最高可達強臺風級別14級,而且風力的變化十分突然,很多時候上一秒沒事,下一秒颶風就沖上來,別說施工,人站在地面上都可能被風刮走。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傳統橋梁建設技術顯得力不從心。工程師們需要解決的不僅是將建筑材料運送到數百米高的施工現場,還要確保大橋在運營期間能夠抵御極端風力的考驗。為了征服花江峽谷的強風,建設者引入了前沿科技。
![]()
在動工之前,他們就在橋位區應用了多普勒激光雷達監測系統,24小時值守捕捉氣流的變化。
這套系統能夠獲取橋位區域的風速、風向、風攻角等海量風場數據。當強風來襲時,系統能夠提前預警,指導施工人員采取避險措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工程師們也可以通過這些監測數據洞悉風的流動模式,進而開展風洞實驗,找到最優的大橋結構形式和抗風措施。基于對風規律的深入研究,工程師們為花江峽谷大橋設計了獨特的抗風體系。
![]()
他們創新采用流線型鋼桁梁與中央穩定板組合抗風體系。
大橋的鋼桁梁設計為水滴形截面,這種設計能顯著降低風荷載,可降低30%的風阻力。在此基礎上,橋梁上下弦增設的穩定板,如同為大橋裝上了一對“平衡翼”,可抑制絕大多數橫向風振。通過巧妙引導風力,大橋在強風下也能保持穩定。在花江峽谷大橋的建設中,工程師們還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其中,高性能鍛焊組合式索鞍的研發應用堪稱典范。索鞍是放置在懸索橋主塔頂部的部件,它“扛起”主纜,是關鍵傳力樞紐。
![]()
傳統鑄造索鞍單件重量達上百噸,吊裝到距水面近800米高的主塔頂部極為困難。
建設團隊首創的鍛焊組合式索鞍,比傳統索鞍用鋼量減少31%,力學性能和穩定性反而提升了30%以上。主纜是懸索橋的“生命線”。花江峽谷大橋的主纜由217根索股組成,每根索股含91根2000兆帕級高強鋼絲,所有鋼絲總長足以繞地球兩圈以上。然而,再堅固的大橋、再精妙的設計,也不可能完美應對所有環境變化,所以建設者還在索股中植入了“智慧纜索”,可實時感知橋梁健康狀態。
![]()
這些內置光纖光柵的傳感器,猶如大橋的“神經系統”,能24小時動態監控主纜的應力、溫度與濕度等數據。
當濕度超過64%時,系統會自動打開除濕機,有效預防封閉空間內冷凝水導致的銹蝕風險,為大橋百年壽命保駕護航。花江峽谷大橋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在復雜艱險的喀斯特峽谷地帶橋梁建造技術穩居世界領先水平。這項工程獲得的21項授權專利,已將多項技術成果納入國家橋梁建設標準。這座大橋將不僅僅是連接兩岸的通道,更將成為展示中國橋梁建設技術的標志性工程,為全球山區橋梁建設提供寶貴的 “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