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曾翔先生用書譜的一句話提點了一下田粉,但是他本人也困于其中沒有進入書法的最高境界,甚至他對“務追險絕”的癡迷和執著讓他無法“復歸平正”。
![]()
“復歸平正”是成為一代大師的基本門檻,難以達到這重境界曾翔先生就難以成為一代大師,曾翔先生已經年逾七十,在書法上探索了幾十年,他還有機會、有能力“復歸平正”嗎?
![]()
畢竟“復歸平正”并非簡單的蛻變,也是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的。
![]()
看過曾翔先生這幾年的創作,發現他依舊沉浸于創新探索難以自制,似乎還沒有做好“復歸平正”的準備。
![]()
這對于當代書法來說是一件幸事,畢竟這為書法開拓了無限的可能。但是對于曾翔先生的歷史地位評價來說,無法“復歸平正”是其藝術生涯的巨大缺失,這將導致他永遠無法躋身一代大師的行列。
![]()
曾翔先生的藝術價值,首先就在于他對“險絕”的極致追求。在當代書壇一片溫吞水般的復古風中,他的出現如同一道驚雷。他的創作打破了“寫字”的常規,強調瞬間的爆發、情緒的宣泄和形式的顛覆。
![]()
這種探索具有重要的藝術史意義,它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書法的本質是什么?它的邊界在哪里?這種不妥協的創新精神,對于激活當代書法的創造力,打破陳陳相因的沉悶局面,功不可沒。
![]()
但問題在于,藝術境界的升華,要求藝術家能夠“入乎其中”又能“超乎其外”。曾翔先生無疑是“入乎其中”的佼佼者,但他似乎難以“超乎其外”。
![]()
“復歸平正”是歷經滄海后的平靜,是看透繁華后的灑脫寧靜,是卸下所有技巧包袱和表現欲望后的返璞歸真。是一種“大巧若拙”、“大音希聲”的境界。
![]()
在此境界中,技巧已完全內化,法度已融入血脈,創作者不再執著于“書法”本身,而是通過書法抵達一種生命狀態的自由表達。此時的“平正”,是包容萬有的中正平和,是氣象萬千的簡靜從容。
![]()
這道門檻之所以難以逾越,因為它考驗的已不再是單純的藝術技巧,而是藝術家的整體人格、生命閱歷和哲學悟性。
![]()
它要求藝術家完成從“匠”到“道”的飛躍。鉛華洗盡,枯寂空靈。達成這重境界的作品,初看平淡無奇,但越品越覺韻味深長,因為其中灌注了創作者的全部生命體驗和精神境界。
![]()
“復歸平正”需要長時間的沉潛、自省和生命能量的重新積蓄。它甚至需要藝術家有勇氣對自己過去賴以成名的藝術風格進行果決的“揚棄”。
![]()
然而,曾翔先生書法藝術的“發動機”仍在高速運轉于“求險”、“求新”的軌道上,似乎還沒有為“減速”、“沉淀”和“向內求索”做好充分的準備。他的藝術生命依然洋溢著蓬勃的活力,但這種活力的方向,與“復歸平正”的路徑,尚存偏差。
![]()
書法藝術的長河需要曾翔先生這樣永不疲倦的探索者。他像一位沖鋒的猛士,不斷沖擊著傳統的邊界,為后來者開拓出無限的可能性。
![]()
他的存在,保證了當代書法的多樣性和前沿活力。如果他真的在晚年突然轉向一種溫潤平和的風格,對于關注他的觀眾和整個書壇的生態,或許反而會是一種失落。
![]()
熟悉曾翔先生的人應該知道他是一位純粹的藝術探索者,他的腳步并不會為路過的美景停留,也不會捧著鮮花自傲,名利在他的藝術理想面前一文不值,所以探索也許會貫穿他藝術生涯的始終,屬于他的“復歸平正”永遠都不會到來。
![]()
然而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者,人們都期望看到曾翔先生“復歸平正”后帶給書法的決定性影響,畢竟探索終究是一個過程,果實才是驗證成敗的唯一標準。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