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過監控視頻,發現已然是秋。秋在城市里,除了樹葉泛黃凋零,并沒有任何其它痕跡,尤其是毫無農作物的季節更迭,人只能在物的變遷和對照中,才能夠領略到時間的變化吧!
這些金黃的玉米,俗稱棒子,棒槌子。要從地里收到家中,依舊是煞費周折的。若地在半山腰,或者是山巔,那就更加困難了。因為這里毫無機械化的存在,全部需要依靠人力來完成的。
你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高高的山腰,有一條曲折的路,若隱若現,被雜草覆蓋遮蔽起來,羊腸小道,大概如此。沿著這條小道,慢悠悠地,挑著扁擔,拿著尼龍袋子,戴著一個遮陽的葦笠,向著山中進發了。
水和干糧就放在地邊樹底下吧,開始掰,把棒槌子收集成一堆,這叫做集中營,而不是你游戲之中的樣子,可以哪里掰哪里扔哪里放,扔到一堆,集中起來,為的是裝袋子的時候高效快捷嘛!
秋風起來,汗流浹背不止,休息的間隙也就在樹底下,吹著山風,喝點白開,餓了的中午就吃點干糧,就著咸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詩人是這么寫的,他卻沒這么干活,他只是看著農人罷了。
裝入尼龍袋子的棒槌子怎么運送到下山,到家里呢?最初的人工模式,除了挑,也就是獨輪車伺候了。挑需要更大的力氣,因為全部依靠人力嘛,倒是獨輪車的模式下,省卻了不少,但危險系數隨之增加,因稍不留神,諸如剎不住車等,都有可能有意外發生,車毀人亡是不難窺見的。
或許是煩躁了,或許是人老了。漸漸地,在山上種地的少之又少了,到底是看透了這人世間的事兒,山中四季的折騰,并沒有增加一些收入,徒勞無功之后,人們也就少去種山中之地,于是乎,荒蕪成為必然趨勢。
那些平坦之地,人力就可以盡量少的參與其中了,耕地用機器,運送用三輪車,也就是親手掰的殘留下來了。父親也是不例外的,也只留下那些平坦之地在種植麥子和棒槌子,再后來如何,不得而知。
到了院子里的棒槌子們靜靜地躺著,這遠遠沒有結束,剝開,上架,這些流程豈能少呢?看看院子里的金黃的玉米,都已經是剝開之后的樣子了,在不斷剝開的過程,玉米須,玉米褲子,都成為煩躁惱人的貨色,大部分的它們成了引柴火。
還有不少的玉米褲子啊,能夠加工成為手工藝品,諸如蒲團。如此手工藝,大概在村里絕跡了。當年曾風靡一時的編繩子就是一個例子。在用玉米褲子編繩子的時光里,大部分的老年人都在胡同的通風之處坐著,吃了飯就開始編。
編繩子,用一個特制的工具,自然也是自己家制作的,一邊嘮嗑一邊編織,如果從外面剛回村的孩子,她們總是免不了地討論一番,這里其實就是村子的信息集散地了。
老人編繩子的時代遠行,人們又回到自家院內,重新操持著關于秋收的流程,一年接著一年,一秋跟著一秋。
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