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山:陳坤個展
Streams and Mountains:Chen Kun
策展人:孫永增
Curator:Sun Yongzeng
![]()
前言
《溪山:陳坤個展》于2025年9月26日在白盒子藝術館隆重開幕,展覽由孫永增擔任策展人,展出藝術家陳坤近期創作的18幅作品。陳坤的藝術理念在于回歸身體感知,以純粹抽象的線條編織畫面。陳坤的創作超越了對自然山水的具體描繪,通過消解可見形式,引領觀者在極致的平面與純粹性中漫游,提供一種結構性的精神慰藉與感知重塑的可能。
![]()
“溪山”二字,取自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溪水循理而流,山石依勢而峙。字面是山澗與峰巒,但在宋代文人語境中,它已超越自然景觀的再現,成為一種“可游可居”的理想之境和“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的象征。溪流暗示著生命的流動與澄明,山體代表永恒與崇高,一動一靜,共構為一個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感知斷裂、意義碎片化的后現代語境中,如何重構我們生存的意義世界,重返原初的統一與詩意沉思?秉持這一樸素追問,我們走進藝術家陳坤近期的創作實踐。
![]()
![]()
作為60后藝術家,陳坤的創作持續回應這一本源性的精神詰問。他回歸身體感知,以純粹線條編織應對現實,實踐從形式純粹性到精神超越性的升華。其作品追溯中國古代山水自然觀,從個體感知出發,游走于自然、身體與心靈體驗之間,抽象出全新的山水意象,一個可供凝視、漫游與沉思的知覺場,為觀者提供一種結構性的慰藉與感知重塑的可能。
![]()
![]()
![]()
在他的作品中,畫面消解了一切可見形式,將自然山水和精神山水融于無限交織的線中,獲得極致的平面性與純粹性。于此消解中,山水的存在深度感知無限敞開,成為了一個充滿結構的無邊界世界,身體與意識在其中自由游戈。這種純粹語言并非空洞的極簡,而是高度凝練的精神顯現:一條從自然與身體通往不可言說之靈性的道路。
![]()
![]()
通過對中國古典山水精神的還原,蘊藏于其中的超越性法則得以顯現,重新介入今天的變化與無常,激發我們對當下生命的思考。陳坤近幾年的繪畫從“畫什么”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轉向探索“如何呈現”本身,這使得他筆下的“溪山”獲得抽象的普遍性。其畫中的線、形、色,不指向任何特定的文化情結,卻能與任何文化背景下的觀者對話,因它觸動的是人類底層的、先于概念的知覺結構與情感模式,從而恢復我們一種被現代生活割裂的整體知覺世界。
![]()
“我習慣散慢放忪的畫畫,同時也是十分專注的畫每一筆,時間久了,還有些享受這個過程。
回頭看這些畫,還有些興奮,畫出了看似陌生的東西,還有種莫名的感覺,與我身體相互滲透,互相吸引,有些相看兩不厭。
這種看上去無拘束的畫,可能想擺脫些外加的觀念干擾。盡量讓身體、手與畫布形成一體,保持純一的直覺關系,讓它帶著無目的游走,相信它有道可尋。有些類似庖丁解牛中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情景。你的藝術概念、閱歷、經歷瞬間化掉,意識化成無意識,我相信此刻的無意識具有某些神性、天性,一種非自覺的東西。所有具象都內化在抽象的畫布上。這種上萬次的率性而為的涂抹,有時猶豫、緩慢,有時難以控制,總之盡了人之性了。這樣每一次的筆痕,每一刻的專注、呼吸都物質化地沉淀在畫布上可見,此刻的畫面一定具有當下的真實性。”
陳坤自述
2025年9月2日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