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少將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AI時代,有人焦慮被替代,有人卻看到新機遇。
AI的本質不是替代人類,而是讓“人類經驗可復制”,從而催生過去無法規模化的復雜服務。從健康管理、交通出行,到個性化消費,一場以“服務規模化”為核心的造富浪潮正在展開。
人工智能時代,真正的贏家不是最懂技術的人,而是最懂需求、最能利用技術規模化滿足需求的人。要像劉邦一樣,具備預測能力和資源統籌能力,將AI(張良、韓信)作為強大工具,共同為用戶提供規模化的復雜服務,從而在這場造富浪潮中占據主導地位。
本文將拆解AI與產業結合的關鍵邏輯,幫你找到屬于自己的入場券。
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01
AI的本質是“人類經驗的規模化”
AI時代的核心機會是讓人類的經驗可以被復制,并且催生出復雜的智能服務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1.AI發展的兩個階段:從節能增效到擴大市場
實際上,當前的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完成許多任務,但其主要作用是節能增效,即省錢型。
要知道,省錢的業務會導致GDP萎縮,因為原本需要花費10塊錢的事情,現在只需5塊錢就能完成,從而造成GDP損失5塊錢。
因此,我認為凱茜·伍德(Cathie Wood)最終過于樂觀了,并非人工智能無用,而是即便是一項有用的技術,其對GDP的影響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省錢型,另一種是擴大市場型,只有當擴大市場型的應用被廣泛采用時,GDP才能真正增長。
所以,科技真正的最大優勢在于擴大市場,省錢型業務本質上是對原有業務的替代,而原有業務往往是因為做得不夠好。
2.歷史規律印證:所有偉大技術終將開創全新市場
首先,瓦特蒸汽機開創了火車、輪船市場。
瓦特蒸汽機,其發明初衷是為了替代紐科門蒸汽機。然而,瓦特蒸汽機在其生命周期內僅售出約二三百臺,主要原因在于并非所有地區都擁有大量礦山。
即便在英國這樣煤礦資源豐富的國家,與歐洲大陸相比,礦山數量也相對有限。因此,你會發現,在那個時代,坦白講,需求并未大規模爆發。
那么,需求何時才會顯著增加呢?顯然,需求的爆發并非僅僅源于替代現有設備,而是需要新增需求。具體而言,火車和輪船的出現便是關鍵。
瓦特在1769年注冊了蒸汽機專利,但火車的試驗基本始于1800年。到了1810年,出現了商用的To B貨運火車,而1820年則迎來了To C的客運火車。輪船的出現也大致在同一時期,大約經過另外40年才得以廣泛應用。
這便是新增需求和新應用的出現,以滿足新的市場需求。隨之而來的是需求的顯著增長,因為火車和輪船的需求量遠不止200臺,而是遍布全球的巨大需求,因此市場迅速擴張。
其次,福特T型車開創了大眾汽車市場。
同理,以汽車為例,盡管奔馳被譽為世界第一臺汽車的制造者,但其重要性并不顯著,因為它未能實現量產,僅能有限地替代馬車。假設德國貴族使用的馬車數量為1000輛,奔馳或許只能替代100輛、200輛或300輛。
然而,福特的做法截然不同。福特并非僅僅是替代,而是創造了新的市場需求。對于那些原本買不起、用不起馬車的人來說,福特汽車的價格極為親民。以當時的價格計算,福特工人的日薪為5美金,而最便宜的福特車僅需360美金,相當于72天的工作收入就能購買一輛車。
值得注意的是,這指的是生產線上的普通工人,而非中產階級或高管,價格之低令人驚嘆。
因此,當人們積攢到足夠的資金時,街道上便隨處可見福特汽車。在原本沒有汽車的市場背景下,福特成功開拓了這一新興市場。
眾所周知,新興市場的發展最為艱難,市場需求難以迅速形成規模,因為人們起初并無明顯需求。然而,在1908年至1927年的20年間,福特汽車售出了1650萬輛,這一成就堪稱非凡,這正是所謂的“新增”市場。
3.AI革命的本質:服務規模化
工業革命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總是從替代開始。然而,這也引發了強烈的負面聲音。為何如此?因為替代往往導致原有事物消失和從業人員失業,這使得人們的心情復雜交織。
但事實上,這并非技術革命的本質。真正的本質在于后續的轉變,即從節能增效過渡到新增市場、新增應用。只有在這一階段,我們才能看出技術革命真正了不起的地方,這種了不起都是爆炸性的。
事實上,我們回過頭看技術革命,很多模式清晰可見。我們常反復講“歷史的韻腳”,意思是講歷史真的一直是在重復,但不是內容的重復,而是韻律,只是一直在押韻,即每次技術革命都依托于一個強大的核心技術。
過去,這一核心技術是蒸汽機,即機械動力。簡單來說,人力完全無法達到機械動力的水平,這是一個飛躍。從此,跨洋航行和旅行成為可能。所以,世界就一下變小了,但需求一下子變大。
實際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具備這樣的特征:其真正的精彩之處并非在于節能增效,而在于新增需求的產生。每次技術革新帶來的新增需求各不相同,這僅僅是形式上的相似,而非簡單的重復。
那這一輪技術革命的精髓是什么?上一輪我們說是機械動力,而這一輪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精髓在于人的經驗可復制。
此前,機械動力結合流水線生產,實現了產品的可復制性,我們叫生產規模化。那這一輪是人的經驗可復制,我們叫服務規模化。通過復制經驗,我們進入了服務規模化時代。
02
未來圖景:復雜智能服務
的特征與實現路徑
1.四大特征,定義下一代AI服務
服務一直以來都是一大難題:高端服務曲高和寡,少有人用得起,因為高端專家稀缺,市場小眾且價格昂貴;而普遍服務則水平較低,無法滿足復雜需求。
因此,服務難以同時具備規模、復雜性和個性化。但是人工智能不一樣,它是個算力問題。
AI能夠提供專家級、個性化、持續且普惠服務,實現規模化。接下來,我們重點講下持續化服務、專家級服務和普惠服務。
①持續化服務
什么是持續化?它并非一次性的事件。比如,即使是最有經驗的老中醫,也很難僅憑一眼就準確判斷出病情的根源。原因何在?這是因為缺乏對患者來龍去脈的深入了解。
然而,如果我們引入持續服務的概念,甚至可以設想,當持續服務時代全面到來時,不僅這一代人,連他們的后代——第二代、第三代人都將使用同樣的服務。
這樣一來,服務系統對個體的了解將變得極為深入。以健康管理為例,它甚至能掌握家族病史,其精準度可能遠超醫生。
因此,你會發現這一現象與過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或者說,這是一種歷史的“押韻”。這意味著,人工智能服務將攀升至一個人類難以企及的新高度。
②專家級服務
專家級服務究竟該如何理解?就像Alphago戰勝李世石之后,懸念就沒有了,從此Alphago將李世石遠遠甩在身后。隨著Alpha Zero的出現,以及后續新版本的推出,翻盤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
試想,柯潔能否某天變異出來戰勝人工智能?想也不要想,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人工智能的進化速度和技術進步遠超人類。
這也意味著,圍棋教練這一職業,尤其是頂級教練,不再需要人力,人工智能便能勝任。對于學棋者而言,這無疑是個福音。過去,我們或許都希望得到聶衛平的親自指導,但聶衛平不可能教授如此多的人。而現在,人工智能使得人人皆可受教。
現在,眾多強大的人工智能程序遍地開花,教授圍棋、象棋的人工智能產品滿大街都是,隨處可見,且價格低廉。
這引發了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曾經的專家級服務不僅稀缺,且價格高昂,因其稀缺性而昂貴,這是基于稀缺性的經濟規律。
然而,如今這些服務不再稀缺,價格自然下降。加之其硬成本較低,價格就一定會非常便宜,由此可見,社會正變得更加美好。
③普惠服務
什么是普惠?簡而言之,就是我所需的服務不僅價格低廉,而且能夠廣泛供應,任何人有需求都能獲得。
這意味著大量公眾所需的服務將轉化為商品進入市場,尤其是那些新增的服務項目,以前沒有,現在有了,需求量巨大,一旦進入市場,單是一項就可以賣很多。
請注意,這種模式并非向某個人收取高昂費用,而是跟每個人收一點點,由于用戶基數大,比如,用戶群體高達數十億,即便每人僅支付一元錢,總額也將達到數十億。
不僅如此,若再此基礎上再增加多項服務,情況又將如何?
想想我們生活中有多少事務需要專業知識輔助?大到職業發展、學習研究和企業經營戰略等,都需要專家顧問的指導;小到家庭收納、垃圾處理,乃至日常保健、教育,也都離不開專家的支持。
但是,你發現沒有?所以這些需要有專家幫助的地方,現在基本上都沒專家能幫到你,因為人很貴,且隨著社會進步,人的成本還在越來越貴。
所以,唯有自我服務,自己把自己訓練成專家。
2.社會圖景變革:從購買產品到享受服務
當我們努力把自己培養成專家時,一個悖論就出現了:我怎么可能是每個領域的專家?于是,我們只能勉強湊合,成為半吊子專家。
那我們為什么購買產品?實際上,我們是為了獲得產品背后的服務。然而,由于無法提供規模化的服務,過去的做法是將服務固化到產品中,讓我們能夠通過產品進行自我服務。
我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家里需要做一些小修小補,要鋸一根鋼管,于是專門買了一把鋸鋼管的電鋸,因為它與普通鋸不同,普通鋸無法鋸鋼管。買回來后,用了一次就達到了目的,反正也不貴,便扔在一邊不再使用。
類似這樣的一次性工具,大家是否也買了很多?而且你會發現,即使下次突然需要使用,卻發現早已忘記如何操作,要么找不到工具,要么忘記了使用方法,于是只好再買新的。
我估計大家都是這么干的。這說明什么?你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背后的服務。
在工業革命時期,規模化的產品有一個核心要素,那就是自服務。
所以,好產品是不需要一堆復雜的說明書,用戶上手摸一摸就能摸透,這便是好產品。一堆說明書,一堆復雜操作才能學得會的,那就是爛產品。
現在,大家慢慢地就理解了什么是好產品:用戶真正需要的并不是產品,而是服務。只要能上手自我服務,便是好東西。
終于,我們迎來了一個新時代,不再需要提供產品,直接提供服務即可。比如,用戶需要的是健康服務,那我賣給你的不應是血壓計、血糖儀,甚至不是營養保健品。為什么?因為這些未必是你真正需要的。
相反,我現在知道你需要什么,并告訴你今天該如何運動、如何調整飲食、如何安排睡眠。如果你需要某種飲食,我便提供給你;不需要的,絕不強加。這樣的服務自然能讓用戶滿意。
現在,用戶甚至都不需要理解背后的原理,因為他認為你比他更懂更專業,這就是一種信任關系。你會發現,如果你不信任他,就會challenge(挑戰)他;而如果你信任他,甚至佩服他,對他的信用有把握,便會聽從他的建議,因為我不專業,他比我專業。
在這種情況下,市場自然廣闊,大家都會遵醫囑,遵從專業建議,當然,效果也最佳,因為人家確實專業。
3.技術底座:為何現在才是爆發的起點?
我們很多人發現,這才是真正的未來社會。如今,未來社會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其中一個關鍵點是關鍵配套能力已經得到解決。
首先,是復雜推理。
僅僅一次性的互動是不夠的,需要兩個復雜的互動和邏輯推理。現在我們都知道,邏輯推理涉及思維鏈,而思維鏈不再只是說說而已。有了所謂的“deep research”,它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描述,而是能真正提供精準的推理。
因此,復雜推理的解決,不再是一次性直覺式的或一對一的互動解決問題,而是對整體有深入了解后,系統性地解決問題。
其次,是長記憶。
如果今天告訴你某事,你第二天就忘了,這是不行的。現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也存在這種問題。理想的情況是希望,即使過去十個月或十年說的話,我都能記得。
那么,這種長周期的記憶靠什么呢?靠的是大規模的輸入輸出,即百萬級的token輸入輸出。
為什么這樣呢?因為人工智能不像人類,我們的腦力勞動往往是存儲和計算一體的。現在人工智能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但距離還相當遠。
那么,如何實現呢?方法是將以前所有的互動記錄下來,再反饋給你,相當于每天快速回放一遍之前的互動,因為你記不住,回放后你就記住了。這樣,通過大規模的輸入輸出來替代存儲。
最后,是第三方功能調用的能力,即MCP協議。
比如,我完成分析后,發現用戶需要訂餐,那我需要調用訂餐軟件去訂餐,還能調用支付工具去支付。
最終,你只需一聲命令,我就能完成所有工作,并告訴你餐何時送到,你只需等待即可。這一要求顯然不可能由一個大模型獨立完成,需要一對一的調用能力來支持。現在,這種調用能力也越來越完善。
4.人工智能發展方向:領域專家(非通用AGI)
事實上,功能調用(MCP協議)等技術現在還存在缺陷,即盡管調用了多個功能,但每個功能并不是通用人工智能(AGI),而是專有人工智能。也就是說,某個功能在送餐方面很專業,或者在支付方面專業。
它們都是專業的,甚至包括語言理解方面,但對于物理世界的理解則需要依賴其他工具,因此它們是分著的。
簡單來說,我認為目前還沒有一個萬能的人工智能能夠真正像人一樣,具備思想、靈魂,能夠分析極其復雜的事物。它們不行,但是它們已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當你需要完成某項任務時,就可以找相應的人工智能來處理。
這也正好和我們當前的觀點相符,即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商業需求相吻合。如果你開發一個萬能的人工智能,反而可能不知道如何掙錢。相反,專注于特定領域,如醫學、運動或營養,反倒有用,因為用戶有明確的需求。
因此,商業模式也很清晰,即成為領域專家,將專業服務帶給每個人。誰需要服務,我們就提供給他。用戶愿意為此付費,因為服務價格低廉且用戶量巨大,尤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這樣一來,業務模式就變得非常明確:核心技術加配套技術,未來能夠將服務傳遞出去,讓每個人都受益。
5.AI發展四階段:找準你的入場時機
人工智能發展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技術調優,即性能調優。
第二階段,節能增效。回顧人工智能的發展,基本上在2023年前都是以性能調優為主,而2023年之后,特別是到2024年,則轉向了節能增效。
第三階段,簡單服務,即單次專家服務。比如,美國的Intuit報稅服務,以及法律咨詢,此外,還包括一次性的教育服務等。
第四階段,復雜服務,即持續、個性化的服務。比如,健康管理、自動駕駛增值服務。
先說健康管理,以看病為例。
我們知道真正要治病叫住院。醫生需要每天觀察病情,甚至進行會診,直到問題完全解決為止。在這個過程中,每天的病歷是累積的,病程變化是有清晰記錄的,那這才是最好的服務模式,即復雜服務。
再來看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實際上屬于單次服務。即從起點到終點的單次運送,如Uber和Waymo的模式。雖然Waymo與Uber相似,但Uber并非終極模式。原因在于,有人的情況下,該模式難以持續,人工連續服務成本更高,而人工載人卻能連續服務。因此,切勿將Waymo視為無司機的Uber,二者本質不同。
Waymo連續服務的優勢在于,我能深入了解你,甚至幫你安排行程,提出出行建議,而Uber無法做到這一點。此外,Waymo司機無需休息,可24小時連續工作,白天載客,晚上送貨,還能提供第三方增值服務。
未來,人們可能直接在回家途中用餐,餐盒留在車內,保持家中整潔。所以,未來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將發生根本性轉變,這在每次技術革命中都有體現,尤其是技術影響深遠時,社會變革也更為顯著。
我們以特斯拉為例,未來,交通出行服務革命會有三個階段:電動化、智能化和出行服務化。
首先,是電動化。電動車必將戰勝燃油車,因其性能優勢顯著。新技術初期雖未顯優勢,但經過性能調優后,優勢逐漸顯現。回顧過去十年,燃油車性能停滯不前,而電動車續航里程不斷提升,未來甚至可達1500公里。
其次,是智能化。電動化后,電動車間的差異幾乎可忽略不計,電動車的電機效率高,轉化率均在90%以上,零百加速僅需幾秒。
然而,當所有車都具備這些性能時,競爭差異消失,所以,這個時候就需依靠智能化實現差異化。電動車智能化分為車內和車外智能,車外智能更能體現差異。
最后,是出行服務化。當智能化水平足夠高時,人們將喪失駕乘樂趣,甚至產生自卑感,從而轉向使用交通出行服務。交通出行服務無需司機,能更高效調度,車輛間可協同配合,提升整體效率。
此外,車內還可進行餐飲、購物等活動。未來,購物方式將改變,商品可直接送至車內,實現真正的移動購物。人工智能將預測需求,自動駕駛車將商品送至門口,甚至模糊“擁有”與“使用”的界限。
未來,人們更注重“使用”,為“使用”付費將成為主流。
最終贏家將是出行服務商,特斯拉最具潛力。全球范圍內,交通出行革命將顛覆現有產業,形成新的購物和娛樂方式。
未來,網劇的主要觀看場所將是車內,其優勢在于單集時長短,避免觀影中斷。類似汽車帶來的文化變革,交通出行服務化也將波及各行業,重塑文化。
03
行動指南:
普通人抓住浪潮的四大核心能力
1.重新定位:人本就不普通
第一,我們不應將自己定義為普通人。
人是地球上最復雜的動物。就像我們常說的智能,尤其在提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時,需注意,這里的“人工”并非指人的智能。人們容易誤解,認為只有人才有智能,但“artificial”指的是非天生的、非自然界的,而是人造的智能。
然而,智能并不僅限于人類,動物也具備智能,它們在自然界中生存得很好,正是依靠智能。
第二,人與動物的區別不在于智能,而在于理性,這就是所謂的元認知。
元認知是指,我知道自己有智能,并能表達我的智能,甚至能描述他人的智能。
人類可以交流,這種交流不僅限于簡單層面,而是能在智能和理性層次上進行,這是動物無法做到的。盡管動物也有智能,但它們無法在更高層次上進行交流。
現在回過頭來看,人類當前最前沿的技術是人工智能。那么,我們的人工智能發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它僅能模仿動物的單個器官,比如眼睛。
實際上,最前沿的智能水平剛剛追上動物,尚未達到人類的水平。人類的復雜性不僅在于個體,更在于人類社會。
因此,我認為智能體與人類相比還差得很遠。要達到與人類掰手腕的水平,還需跨越多個階段。
當然,回顧歷史,人工智能的發展曾多次經歷這樣的循環:一次大飛躍后,人們盲目樂觀,以為可以藐視一切,人類將被超越。但最終發現,差距依然巨大,人類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
第三,我們所能表述的智能與我們實際擁有的能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每個人都有這種潛力,只是有些人無法表達或未能充分利用,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潛力。佛教稱之為“本自具足”,你的潛力就在那里,何必妄自菲薄?你所要做的,就是無愧于“人”這個稱號,將你的潛力充分發掘出來。
簡單來說,我們要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作為社會人,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在潛移默化中汲取了大量社會知識,這使得我們比任何單獨個體都要強大得多。若真被放逐荒島,我們或許會陷入困境,因為那時社會支持鏈將斷裂。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獲得社會支持,這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能充分展現強大實力。我們的大腦堪稱“社會腦”,自然而然地運用這些支持,使我們能夠完成許多以往個體難以做到的事情。
因此,面對人工智能的到來,把握機遇的關鍵在于提醒自己,這正是鍛煉和挖掘潛力的時刻。每個人都能實現看似不可能的成就,這并非難事,因為那些能力早已寫到我們的腦子里。
我們實力其實很強,千萬不要低估自己。
2.洞察力:發現需求比掌握技術更重要
什么是需求?即你得知道來解決什么問題。這實際上是最難的部分,因為你要真知道這行業的這個痛點在哪,問題在哪,那才是解。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果你對某個行業一無所知,那么你提出的問題很可能在該行業內根本不算問題。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第一,沃爾瑪山姆·沃爾頓:洞察居住方式變化,重構零售模式。
提到沃爾瑪,人們常誤以為沃爾瑪是百年老店,但實際上,沃爾瑪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至今不過60多年。
為何如此大規模的商店直到那時才出現?原因在于汽車的普及。沃爾瑪適應了有車一族的生活方式,開發出相應的購物模式,才得以誕生。
沃爾瑪的創新在于模式創新。很多人以前對模式創新很鄙視,但事實上,當新技術出現后,最先利用新技術掌握模式創新的人是真正的贏家。
真正的贏家,既不是技術創新的人,也不是個別用戶。用戶是小贏家,技術創新是中贏家,模式創新才是真正的大贏家。盡管模式創新看似沒有技術含量,但其獲利最為豐厚,這一點在今天依然適用。
再來看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他在創立沃爾瑪時已不年輕,因為他長期在零售業工作,對行業情況了如指掌。他發現人們的居住和行為方式發生了變化,認為傳統零售業無法解決這時候的問題了,于是決心塑造一個新的零售模式,即新零售業。
所以,他既有零售業的豐富資源,又通過觀察發現了行業問題,并意識到技術變革將引發需求變化。他重新組織零售業,滿足新需求,這雖非技術本身,但卻是技術帶來的。
第二,UPS創始人Jim Casey:從送信到發現福特車帶來的物流機會,創立UPS。
一百多年前,Jim Casey在西雅圖,11歲時父親去世,他不得不輟學承擔家庭重擔,成為一名送信的“message boy”。在送信過程中,他逐漸成長,甚至自己成立了傳遞消息的公司。盡管這仍是個小生意,但他善于觀察。
他注意到街上越來越多的福特車,意識到送信業務將面臨挑戰,因為人們可以開車前往目的地,電話的普及也減少了送信的需求。然而,他發現汽車增多后,送貨業務有了新機會。
以前手提肩扛或騎自行車送貨量有限,但汽車的出現極大地增加了送貨量。他改裝了福特車的后備箱,使其適合送貨,并選擇了醒目的灰褐色作為標志。從西雅圖起步,1915年擴展到洛杉磯,公司更名為UPS,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跨國物流巨頭。
回顧UPS的起源,首先,它沒有技術門檻,只需會開車即可,這比造車容易得多。其次,發現問題的門檻卻很高。
Jim Casey在送信的同時兼送包裹,看出送信業務將衰退,而送貨業務有巨大潛力。如果不是業內人,不進行深入思考和觀察,很難發現這一機會。
因此,看似簡單的福特車,有人僅用于代步,有人用于開出租車,而Jim Casey則看到了系統性送貨的商機,將其做大做強,這考驗的是我們的視野和洞察力。
3.執行力:鎖定領域,掌握工具,連續積累
①要有一個目標:鎖定領域,深耕一個行業,理解其痛點與規則
很多時候,行動的最大難題在于沒有想明白。其實并不難,關鍵在于行動。
首先,要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正如我們所見,即使是看似沒有門檻、技術含量不高的設計,Jim Casey的成功也源于他專注于送信,沃爾瑪的成功則在于深耕零售業。
因此,你也需要找到一個領域,鎖定它,并在該領域積累自己的經驗和觀察。這包括了解該領域的運轉方式,越專業越好。
如果你本身就是業內人士,自然明白其運轉邏輯,這是最好的;如果不是,則需要花時間培養和鍛煉,建立起專家能力,對該領域的背景和隱性規則了如指掌。
②掌握技術前沿,使用AI工具(如GPT、Deep Research)理解其能力邊界
其次,要對技術前沿有所掌握。所謂掌握技術前沿,是因為門檻相對較低。你需要嘗試使用各種工具,基本上用一下就能有所感覺。
這些工具能解決什么問題?這就與產業熟悉度產生了交集。你對產業熟悉,知道問題所在;使用這些工具后,知道它們能解決什么問題。
當然,現成的工具可能不夠,你可能需要開發自己的工具。但當你了解更多工具后,你會知道哪些工具可以開發,哪些工具現有工具無法實現。
這樣,你就進入了下一個階段,尋找解決方案,當然這涉及到團隊和資本等問題。
③連續積累:長期觀察、持續優化認知;
除了鎖定目標、掌握工具外,這里有一個前提,即時間上的連續性。
事實上,我們對產業的認知和人工智能的理解,不可能一蹴而就。就像對人第一印象與長期接觸后的印象往往差異很大。這里需要時間,時間長了,自然就見人心,你才能真正了解。
因此,選定方向后,持續積累非常重要。連續觀察和分析,時間足夠長,積累會從量變到質變,最終你對領域的理解會突飛猛進,這是至關重要的。
4.預測力:像劉邦一樣統籌資源,提供規模化服務
①人的潛力在于預測能力
首先,我們要有信心,相信事物是可預測的。為什么有人認為不可預測?因為他們未經訓練就進行預測,這實際上是將預測視為一種無需掌握的技能。
事實上,預測是需要技巧的,例如科技產業企業的預測有一套方法論,經過訓練后是可以掌握的,這就像我們上學學習知識一樣。你不能因為小學沒學過微積分,就斷定自己學不會微積分。學會微積分需要時間和正確的教材指導。預測也是如此。
觀察地球上的所有物種,絕大多數物種缺乏預測能力,也沒有因預測能力獲得顯著益處。自然界中那些動物看似擁有預先安排的能力動物,比如松鼠,以及田間的田鼠和黃鼠,它們儲存糧食看似是預測能力的體現。
然而,研究發現這并非它們的主動預測和安排,而是下意識行為,是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本能。這種下意識行為因其對生存有利而被保留下來,而非主動的計劃。
因此,在全世界所有物種中,只有人類擁有預測能力,即能夠未雨綢繆,能夠預先安排和計劃。
當然,這也帶來一個副作用——抑郁。人類會抑郁,而動物很少抑郁。動物要抑郁的話,得在人的實驗室里創造條件才會發生,自然界中的動物很少抑郁。
自然界中的動物會焦慮,因為焦慮是實時行為。只有當我預期自己會焦慮,并且預期這焦慮對我影響嚴重時,我才會抑郁。抑郁是長期形成的,是對自我的長期負面預期。
所以,如果你活在當下,就不會抑郁,佛教的修行正是如此。然而,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如果你為了治療抑郁,可以活在當下;但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好,最好能夠計劃未來。
②預測的好處在于提前布局
為什么要進行預測?這個問題相對容易理解。一旦你確信預測是準確的,就可以提前布局,安排相關事宜,從而獲得巨大的利益。正如現在的穿越劇所展示的,重生后因為預知未來,知道哪些業務會火爆,哪些股票會上漲,從而獲利。
正如雷軍所言,“臺風來了,豬都會飛”,但前提是你必須站在臺風的風口。如果你臨時站過去,肯定來不及,所以關鍵在于提前站位。這就是本事,起飛的本事不在于是否有翅膀,而在于能否提前站到風口。
預測的好處在于提前布局。例如,交通出行服務的未來意味著增值服務將有巨大空間。增值服務包括為交通出行公司提供火鍋、咖啡機、電視劇、電話會議設備、電商系統等。
這與當年的通訊行業類似,中移動負責話音服務,而增值服務由第三方提供。未來,特斯拉負責出行,而出行途中的會議、娛樂、購物等增值服務則由第三方提供。
如果你能提前想到這些,現在就開始研究如何為出行服務提供增值服務,需要進行車輛改造、自動化安排等。
此外,還需要各種可插拔的組件,以滿足不同需求。如果你具備這些條件,就可以與特斯拉合作,共同開發增值服務,未來將大有可為。
我們自身也是如此,當我們認為某項趨勢即將到來時,就會付諸實踐。我們認為,未來復雜服務一定會到來,并且到來的時間不會太遠,因為所有條件都已具備。復雜服務一旦實現,大家將享受到專家級系統和人員提供的個性化服務。
③把握機會:堅信自己的預測
為什么需要這種深入理解?因為它帶來下一個問題:無論是自己創業、投資還是尋找合作機會,都涉及對未來的判斷。
如何相信他真的是未來的明星?萬一不是呢?比如,你認為交通出行未來會有大量增值業務,積極準備并與特斯拉合作,萬一特斯拉沒成功呢?等它成功了再談,機會就沒了。
因此,把握機會很微妙,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中國有“內卷”現象,一旦事情明確,立刻有人搶著合作。你要先人一步,但先人一步意味著大多數人觀點與你不同,不認為你是對的。這時若有風吹草動,會有各種唱衰聲音,如特斯拉和英偉達都經歷過。
如果沒有深入理解,你可能會動搖。但無論是投入還是做成事業,都需要長期堅持。
巴菲特的投資原則表明,堅持時間越長,后續盈利越高。因此,預測、為預測布局、堅信自己的預測至關重要。因為一定會有人懷疑你,只有超越大多數人,才能抓住機會。
當然,堅定并非偏執,簡單說就是,我們建立認知過程既要有框架、有系統,同時也要遵循貝葉斯式原理,即是逐漸的、不斷的優化的。
在這個逐漸優化過程當中,其實也加強了對自己系統判斷的信心,自己才等到對這產業充分理解時候,敢拍著胸脯說我一定是對的。
這是來源于我系統理解之后的自信,而不是來源于我的偏執或者現實扭曲立場,這才能真的贏。
因此,既要預測,也要有深入的行業洞察,面對懷疑時的堅定,決定了你的成就大小。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