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一生很自負,他自認為政治才能絕佳、軍事才能絕佳,所以時常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
有道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不聽則滅,蔣介石一生所走過的路就是對此的最好詮釋。
![]()
不過在蔣介石早年,他雖然很不屑采納很多謀士的意見,但唯獨對楊永泰言聽計從,作為蔣介石的親信智囊,楊永泰也一度被蔣介石譽為“當代臥龍”。
只是這個“臥龍”,可無法與三國的諸葛孔明相提并論,在品性上卻極具危險性,時人更習慣將其稱之為“民國第一毒士”、“毒諸葛”。
楊永泰的“毒諸葛”之名,并不是空穴來風,如果不是他死得早,中國的革命事業或許將會極其艱難。
![]()
1934年,在楊永泰提出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毒計之下,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領導機關和紅軍主力被迫退出根據地突圍轉移,開始長征。
蔣介石為了摸清紅軍長征的行軍路線,專門召集手下謀士進行商討,在眾說紛紜之中,楊永泰斷定紅軍將會從金沙江入川。
蔣介石聽聞之后很不屑,因為這條線路正是八十多年前,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走過的死路。
楊永泰的毒計
蔣介石為了維系獨裁與反動統治,身邊豢養了一大批謀士,而在這些人中,蔣介石最為信任的只有楊永泰一人。
![]()
縱觀楊永泰的崛起之路,曾經輾轉過多方勢力,后來經過蔣介石極為器重的黃郛的推薦,得以受到蔣介石的重用。
只是楊永泰的政治目光短淺,始終認為蔣介石會笑到最后,所以他對于幫助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和圍剿紅軍相當盡心。
在圍剿紅軍接連的勢力中,蔣介石愈來愈暴躁,甚至多次痛斥手下謀士無能,無法為他排憂解難。
![]()
楊永泰看準時機在蔣介石準備第五次反圍剿時,呈上萬言書,而他的主張總結起來只有12個字:
政治剿共,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楊永泰之所以提出這一主張,是因為他分析了蔣介石多次圍剿失利的原因,也明白了紅軍之所以能起家,就是政治因素起了作用。
![]()
蔣介石看后大為認可,立即貫徹楊永泰的策略對紅軍采取新的圍剿策略,而在之后短短一年的時間里,這一毒計發揮出了巨大作用,紅軍只得被迫進行長征。
石達開走過的死路
蔣介石隨著圍剿的節節勝利,對楊永泰更加言聽計從,一舉成為了蔣介石眼前的紅人,江湖人送外號:帳前軍師。
1934年年底,中央紅軍主力長征進入西南,蔣介石派大軍尾隨,希望能將紅軍主力一網打盡。
![]()
只是紅軍行軍路線飄忽不定,再加上蔣介石對毛主席的軍事指揮才能十分忌憚,一時間根本無法推測出紅軍入川的路線。
楊永泰向蔣介石進言,紅軍最可能的行軍路線便是從金沙江入川,然后從大渡河渡河。
蔣介石聽后極為不屑,因為他極為佩服毛主席的才能,認為無論如何紅軍都不可能走石達開全軍覆沒的死路。
![]()
時間回到1856年,太平天國內訌,在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相繼被殺后,翼王石達開也受到了天王洪秀全的猜忌。
石達開非常憤慨帶著20萬太平軍出走,準備在四川割據,只是由于太平軍士氣低落,長久奔波士兵已無斗志,被清軍追趕圍剿損失慘重。
紅軍行軍的出其不意
1863年,石達開率領殘余僅剩的四萬大軍強渡金沙江然后入川,只是大渡河地勢險要,一時間根本無法快速渡河。
![]()
石達開重金賄賂一族土司王應元,得到了幫助其渡河的許諾,可王應元首鼠兩端,轉身又把石達開即將渡河的消息傳遞給了四川總督駱秉章。
在駱秉章調兵集結的同時,王應元暗中將附近村民、船只全部轉移,等到石達開發現之時已經為時已晚,太平軍已成清軍的甕中之鱉,就此,全軍覆沒,石達開也被凌遲。
有這一前車之鑒,蔣介石自然認為紅軍根本不會選擇這條死路,所以根本沒有重視楊永泰的推斷。
![]()
后來蔣介石對沒有聽從楊永泰的建議大為懊悔,因為紅軍不僅就是走得這條死路,而且把這條路給走活了,紅軍主力渡過大渡河后,就此逃出生天。
直到此時蔣介石才明白,毛主席不是石達開,而紅軍更不是太平軍,石達開過不去的大渡河,又怎么能攔得住擁有著鋼鐵意志的紅軍?
所以蔣介石的剛愎自用也注定了他日后的失敗,而在這件事之后,他對楊永泰更加賞識,認為總有一天在楊永泰的謀劃下他會取得勝利。
![]()
只是他卻沒有想到,在兩年之后,楊永泰便在國民黨內派系斗爭中被刺殺,他唯有仰天長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