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成玄英(唐代,生卒年不詳)
一、成玄英生平概述
1. 身份與時代:成玄英(約601—690年),字子實,唐代陜州(今河南陜縣)人。
身份:道教重玄學派集大成者,著名道教學者、哲學家。
時代背景:活動于唐高宗至武周時期,佛道論爭激烈,道教理論需回應佛教挑戰。
![]()
2. 生平軌跡
早年修道:早年入道,精研老莊,以學識聞名。
宮廷地位:受唐高宗敕封為“西華法師”,居長安皇家道觀,參與譯經與學術活動。曾為皇室講授《道德經》《莊子》,地位顯赫。
晚年遭貶:因卷入政治斗爭(一說因佛道之爭失利),被流放郁州(今江蘇連云港),卒于貶所。
3. 重要著作《道德經義疏》: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經》,為唐代道教哲學巔峰之作。
《莊子疏》(《南華真經疏》):系統闡釋莊子思想,融合佛道。
《度人經注》(已佚):反映其宗教實踐思想。
![]()
二、成玄英思想的核心
成玄英以“重玄雙遣”為方法論,融合道家、佛教中觀學派與魏晉玄學,構建了唐代道教最具思辨性的哲學體系。
1. 重玄雙遣
理論來源:繼承東晉孫登“重玄”之說,吸收佛教“中觀”思想(龍樹《中論》)。
核心邏輯:
一玄:否定世俗執著(“遣有”)。
重玄:進一步否定對“空無”的執著(“遣其遣”),達到“非有非無”的超然境界。
如《道德經義疏》云:“玄者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遣之又遣,故曰重玄。”
2. 道體論
道即虛通:道非實體,而是“虛極之理”,無始無終、無內無外(“道體窈冥,形聲斯絕”)。
萬物自化:否定造物主,主張萬物依自然之理生成(“萬象自生,非由道力”)。
3. 心性修養
復歸真性:認為人受情欲遮蔽而喪失“真性”,需通過“窮理盡性”恢復自然本性。
坐忘論:深化莊子“坐忘”思想,主張“外忘萬境,內息一心”,與佛教禪定相通。
4. 眾生平等
物無貴賤:受莊子“齊物”啟發,提出“是非彼我,孰辨其殊?物性不同,各安其分”。
批判等級:暗諷儒家禮法束縛人性,主張“圣人無心,與物冥合”。
![]()
三、歷史影響與評價
1. 道教哲學高峰
將道教從方術實踐提升至哲學思辨層面,與佛教哲學分庭抗禮。
重玄學影響宋元內丹學(如張伯端“以心契道”說)。
2. 文化融合范例
佛道交融:以佛教中觀學解老莊,為宋明理學“三教合一”提供思路。
3. 爭議與批評
過度抽象:部分道士批評其理論“虛玄不切實修”,偏離道教傳統。
政治牽連:因依附皇室,隨唐代崇佛政策起伏而遭邊緣化。
![]()
四、經典言論
論重玄:“有欲之人,唯滯于有;無欲之士,又滯于無。故說一玄,以遣雙執。又恐學者滯于此玄,今說又玄,更祛后病。”
論修道:“修道之要,莫先忘心。心忘則境忘,境忘則道存。”
成玄英是中國哲學史上“批判性思維”的杰出代表,他以“重玄雙遣”打破一切執著,將道家思想推向辯證法的巔峰。盡管其理論因過于思辨而難被大眾接受,卻為道教注入了哲學深度。正如《道德經義疏》所言:“道之為物,唯恍唯惚。”這種對終極真理的開放性探索,至今仍是東西方哲學對話的重要資源。
摘自獨立學者,作家靈遁者佛道書籍《觀自在大千世界》
![]()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六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六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觀自在大千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