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這個世界,大國的影響力不僅在遠洋彼岸,更在周邊區域深深扎根著,這些“后院”往往距離本土的距離不是很遠,不過它們乃是國家安全、經濟與戰略的首要防線。回顧以往歐洲的一些強國,曾把蘇伊士運河比作“大英帝國的咽喉”,美國的門羅主義,將整個西半球劃成“美洲人的自家院子”。
![]()
如今這種模式在三個主要地理區域重復呈現,這三個區域分別為加勒比、西非與中亞。不過除加勒比地區較為穩固外,西非法郎區與中亞“去俄羅斯化”的狀況正打破原有秩序。
1492年,自從哥倫布抵達加勒比群島之后,該地域立刻成為歐洲殖民者爭相覬覦之地,一百多年間,印第安文明近乎滅絕,非洲奴隸潮與歐洲移民,共同造就了如今有超3000萬不同人種融合的社會格局。
![]()
聯合國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這個地區的人均GDP差距達到1比5,該地區經濟依賴美國市場,于是華盛頓便牢牢把控著海上航線,1904年開鑿的巴拿馬運河,將加勒比與美國東西海岸緊密相連,后院的地位十分穩固。
再來看看西非,其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當下法國在貨幣與軍事方面的影響力大幅降低,20世紀以來,巴黎于西非法郎區央行,對當地貨幣發行進行干預,并且在多個國家駐有軍隊,用來維持秩序。不過近些年來,塞內加爾接連關閉了5個法軍基地,通脹率攀升至7%以上,區域安全機制也愈發脆弱。
![]()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當地極端氣候與年輕人口紅利的雙重挑戰,正使傳統合作模式難以為繼。2022年,法國前總統馬克龍曾在外交論壇表示:“他們針對非洲的政策,將轉變為伙伴關系,不再是傳統的殖民影響,但政策落地尚需更多信任與資金支持”。
中亞曾經是沙俄以及蘇聯五國加盟共和國之一,現今卻在探尋文化與經濟的全新定位,1991年之后,俄語仍是通用語言,可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等國家快速推進“去俄羅斯化”改革,雖然雙邊貿易占比仍超六成,但在能源管道和高等教育領域,引入了不少各樣的參與者。
![]()
哈利洛夫教授在《中亞變局與大國博弈》一文中指出:“政治意志與經濟現實正在博弈,去俄化短期內難以徹底改寫舊有依賴“。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持續推進,這片地域從以往的“后院”,漸漸變為各方互聯互通的樞紐。
將三峽工程與蘇伊士運河作對比,就能發現高鐵、航運、生態保護以及社會安置,存在相通之處,都得克服地形方面的限制,與此同時要兼顧發展需求與民生保障。三峽工程有超150萬人口搬遷,蘇伊士運河讓歐亞間貿易航程縮短近三分之二,這兩項宏大工程都展現出了,大國憑借重大地理工程夯實發展根基的戰略謀劃。同理,印尼東帝汶公投(1999–2002)與聯合國維和機制,也給西非法郎區的法軍撤離與國際救援留下參照。
![]()
通過以上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地理和權力相互依存,加勒比海對于美國來說,是經濟的要害以及安全的依托;西非內陸曾經是法國的資源來源和勢力據點;而中亞腹地,對俄羅斯而言,是文化的延伸和能源的屏障,要是后院穩固的機制松動,就會出現多邊博弈的新狀況。
![]()
當下世界范圍內,要是有兩個地區出現動蕩狀況,大國便得重新思量,邊緣地帶的戰略布局,美國或許會依托區域盟友且加大投入,打算重新搭建與加勒比地區的關聯;法國得在西非,推動本國安全體系以及金融機構的發展;俄羅斯肯定也要引入更多外部力量,費心思去構建地緣上的互利格局,這時候一些新興大國正暗暗填補這些戰略空缺,像中國在塞內加爾港口的建設,還有土耳其在中亞地區不斷推進的經貿合作,都顯示出大國后院正在展開新一輪的重組與劃分。
當地理和歷史相互交織的時候,后院不單單是地圖上的一個地點,而是一條條航運的通道、一座座城鎮以及一條條輸油的管線,它們承載著民族的記憶,也反映出當下的博弈和未來的較量,將在如何平衡本土利益與區域協作、硬實力與軟連接等方面開展,要是兩處不穩一直持續下去,或許會重新構造全球的力量架構,也在提醒所有的大國:后院之穩,如履薄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