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俘虜全都交代了
紅軍城包圍圈第一批烏軍投降了,包圍圈內的烏軍士兵維亞切斯拉夫·克雷文科和斯坦尼斯拉夫·特卡琴科向俄軍交代大量包圍圈里烏軍情況。
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紅軍城烏軍被俘虜,俄軍基本掌握了整個紅軍城包圍圈內烏軍部署情況。開始改變戰術打法,果斷打擊烏軍薄弱環節。
![]()
克雷文科手繪出防區火力點分布圖,不僅標注了重機槍碉堡與反坦克小組的隱蔽位置,還詳細說明每個火力點的換班時間與警戒規律;特卡琴科則全盤托出紅軍城的后勤命脈 —— 城北 M30 公路是彈藥補給主通道,每日凌晨 3 點左右必有補給車隊經過,護送兵力僅一個班規模。
隨著越來越多紅軍城烏軍被俘虜,從排長到后勤官的陸續投誠,讓俄軍基本掌握了整個包圍圈內的部署細節。
![]()
他們發現烏軍第 68 機械化旅名義上的三個營實際能戰兵力僅一個營多,其余多為新兵與傷兵,且 122 毫米炮彈等關鍵彈藥已實行定量供應,每門炮日均配發量不超過 20 發。這些信息相互印證,讓烏軍防線的薄弱環節徹底暴露。
![]()
俄軍戰術的果斷轉向
掌握情報前,俄軍在紅軍城的進攻一度陷入僵局。這座烏東后勤樞紐依托鐵路公路網構建起密集堡壘群,俄軍前期強攻半個月雖奪取外圍據點,卻因傷亡過大未能觸及城中心。
摸清烏軍底細后,俄軍果斷改變戰術打法,從全面強攻轉為集中兵力打擊薄弱環節,不再對所有區域平均用力。
俄軍第 51 集團軍前鋒摩步第 5 旅率先調整策略,不再進行無差別沖鋒,而是針對特卡琴科提及的 M30 公路展開精準伏擊。
![]()
兩個特戰小組攜帶無人機與反坦克導彈潛伏在公路旁樹林,凌晨 3 點補給車隊抵達時,先以無人機鎖定位置,再用導彈摧毀頭車裝甲車堵塞通道,隨后以手雷與火箭筒攻擊彈藥卡車,不到 20 分鐘便摧毀整支車隊且自身零傷亡。
與此同時,俄軍第 2 集團軍突擊紅軍城郊區居民區,不再依賴炮火全覆蓋,而是以 “無人機清場 + 步兵滲透” 的組合戰術推進,先摧毀烏軍通訊設備與火力點,再分批攻入建筑區域。
針對城南礦渣山的新兵據點,俄軍放棄硬攻,每日派無人機盤旋并通過大喇叭展開勸降,三天內便有十余名烏軍士兵主動投降,剩余人員斗志潰散,俄軍一個連發起進攻后幾乎未遇抵抗便占領陣地。
![]()
對于城北羅金西克鎮的烏軍精銳,俄軍則采取圍而不攻策略,先用炮火切斷補給線路,再以無人機晝間炸崗、夜間冷槍持續騷擾,迫使對方無法休整。
在調整戰術的同時,俄軍還調集主力攻克新沙霍夫北邊的維爾尼村,撕開 10 多公里寬的缺口,直接威脅紅軍城烏軍側翼。面對烏軍十次反沖鋒,俄軍憑借新戰術連續擊退,目前正集中力量圍攻火車站及背后工業區的被圍烏軍。
![]()
法國雇傭兵的戰場悲歌
在俄軍戰術調整帶來的戰場壓力下,烏軍增援力量中出現大量外國雇傭兵,其中法國籍人員的傷亡尤為突出。
這些雇傭兵既不熟悉當地地形,又缺乏與烏軍正規部隊的協同訓練,往往被直接推向最前線的缺口地帶,成為倉促填補防線的 “應急力量”。
![]()
俄軍對雇傭兵的打擊從未松懈,此前在哈爾科夫對外國雇傭兵臨時部署點的精確打擊中,就有約 60 人死亡、20 人受傷,其中大部分為法國公民,死者中不僅包括曾在摩洛哥殖民地步兵團服役的薩巴斯蒂安?克洛德?雷米?貝納德,還有法軍準將弗雷德里克?德萊恩的兒子亞歷克西斯?德萊恩,兩人均隸屬于烏克蘭國際軍團。
![]()
更令人唏噓的是,在紅利曼市郊,一支 100 人的法國雇傭兵小隊滲透時被俄軍發現,隨即遭到炮火覆蓋與無人機轟炸,半小時內便有 87 人被炸死、9 人重傷、4 人失蹤。
據俄軍方消息人士透露,自特別軍事行動開始以來,已有超 300 名法國雇傭兵抵達烏克蘭參戰,其中近 130 人在戰斗中死亡,約 170 人已撤離,目前留在戰區的僅 50 人左右。
這些帶著不同目的來到戰場的雇傭兵,在俄軍精準打擊與戰術優勢面前,往往淪為被動挨打的對象,不少黑人士兵剛抵達前線便葬身炮火,上演著前赴后繼的悲劇。
![]()
戰局背后的現實圖景
紅軍城的戰局演變折射出當前戰場的整體態勢,俄軍不僅在烏東方向調整戰術,更在哈爾科夫、扎波羅熱等多個方向同步推進。
在哈爾科夫州沃夫昌斯克北郊,俄軍通過 AI 聲紋分析技術捕捉烏軍軍工車間設備噪音,引導熱成像制導炮彈實施定點打擊;扎波羅熱方向攻克盧西夫斯克陣地后,直接將烏軍南部補給線暴露在火力威脅下。
![]()
烏軍的困境則日益明顯,東部防御部隊普遍缺員,部分部隊兵力不足滿編狀態的 60%,18-25 歲適齡男性參軍率較 2023 年下降 40%,且彈藥供應受西方援助限制,日均炮彈發射量僅為俄軍的十五分之一。
后勤與兵力的雙重壓力,讓外國雇傭兵成為烏軍不得不依賴的力量,卻又難以改變戰場頹勢。
![]()
總結
戰爭的本質是資源與信息的較量,紅軍城的攻防戰清晰展現了這一點。
烏軍俘虜的情報成為戰局轉折的關鍵,俄軍的戰術調整則將信息優勢轉化為戰場勝勢,而法國雇傭兵的慘重傷亡則揭開了外部力量介入沖突的殘酷一面。
這些在炮火中逝去的生命,無論是被迫參戰的士兵還是受雇而來的雇傭兵,都成為沖突延續下的犧牲品。
戰場的每一次推進、每一次調整背后,都是無數家庭的破碎與個體命運的沉浮,這讓人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和平的珍貴,也讓國際社會對沖突的盡快平息充滿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