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www.pexels.com
撰文:
賀鈺程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社會樞紐,博士生;
盧灼非 牛津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后
責編:錢岳
寫在前面
還記得疫情期間在業界上班的日子。那時候,很多人像我一樣,上午剛坐到電腦前開完會(stand up & kick off),會還沒散就被催著一會兒先回個工單;中午正準備做飯,流水線突然跳出代碼錯誤( bug )的提醒;好不容易下午能靜下心寫幾行代碼,群里響起:“一會兒喝奶茶嗎?”點單結束再回到代碼里,靈感卻散了。晚上九點,領導在群里發來消息:“前兩天那個功能能不能今晚上線?”
一天被切割成無數小段,工作和生活像拼圖一樣交織在一起,這就是”時間碎片化”。碎片化時間,到底讓人更焦慮,還是更輕松?
直覺上,我們常覺得時間越碎越亂,越讓人焦慮。可我們最近在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卻有些出乎意料:時間被打碎,不一定是壞事。
我們使用英國在疫情期間(2020–2021)的時間日記(time diary)數據:參與者把一天 24 小時按每 10 分鐘記錄在做什么,我們據此計算每個人一天里有幾段連續的工作時段,這就是工作時間碎片化的程度,再看它和焦慮感以及主觀時間壓力的關系。
![]()
▲來源:www.pexels.com
1
發現一:時間越碎,焦慮反而更低
在常識里,我們往往覺得工作時間越不規律、越被打斷,越會讓人心煩意亂。畢竟朝九晚五的整塊時間聽起來更有秩序,也更容易掌控。
但數據告訴我們: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當他們的工作日被分割成多個小段,他們反而普遍報告了更低的焦慮水平。
你可以想象,一個人如果連續工作六七個小時,中間不休息,很容易精神緊繃;但如果中間夾雜了短暫的休息,喝咖啡、甚至洗碗做飯或者陪伴孩子,反而可能讓大腦得到喘息。就像跑馬拉松一樣,如果能在途中慢下來喝口水,反而能跑得更久。這種工作時間的碎片化,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種意外的緩沖。
![]()
▲來源:www.pexels.com
2
發現二:女性仍然更焦慮
然而,在相似的工作碎片化程度下,女性的焦慮水平始終比男性更高。換句話說,碎片化能降低焦慮,但沒法抹平男性和女性焦慮水平的差異。
為什么?因為女性在家庭和職場往往承受著雙重負擔。哪怕工作被切割成小段,她們很可能不是在休息,這樣的間隙更可能被填滿了家務、育兒、照護……于是,男性的碎片化更像喘口氣,女性的碎片化則變成了換個活兒繼續干。
這也解釋了一個普遍的體驗:很多女性即使待在家里靈活辦公,依舊覺得身心俱疲。
![]()
▲來源:www.pexels.com
3
發現三:時間壓力抵消了女性的焦慮緩解效應
進一步分析發現,女性的焦慮下降幅度,還會被主觀時間壓力部分抵消。
時間壓力,就是那種被催促、被推著往前走的感覺。比如,明明正在開會,心里卻惦記著孩子要吃飯;剛把家務做完,又要趕緊回到電腦前。對女性來說,碎片化往往意味著要在不同角色間頻繁切換:員工、母親、伴侶、照護者……這份持續的加速度,會吞噬掉碎片化本應帶來的那點輕松。
我們的研究顯示,在女性群體里,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時間碎片化的焦慮緩解效應,被這種額外的時間壓力抵消掉了。換句話說,對女性來說,碎片化只是勉強緩解焦慮,而不是治本的辦法。
![]()
▲來源:www.pexels.com
4
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
很多人可能會問:焦慮不是很個人的感受嗎?為什么要花心思研究碎片化時間與焦慮的關系?
其實,這背后關系到我們如何理解工作與生活的邊界。近年來,社會學家和組織研究者一直爭論:更靈活的工作時間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有人說它能幫助平衡家庭責任,有人卻說它模糊了邊界,讓人更疲憊。
疫情把這個問題推到了每個人眼前。我們第一次大規模體驗了工作和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是什么樣子。我自己之前在外企工作,每天都在會議—家事—工作—消息的循環中切換,深切體會到碎片化的矛盾感。所以,這個研究既是切身之痛的延伸,也是對公共議題的回應。
![]()
▲來源:www.pexels.com
5
對咱們的啟示:彈性工作≠真正的平衡
那么,這些發現對我們國家的勞動力市場有什么啟示?
近年來,很多國內企業也在推行“彈性工作制”,比如彈性打卡、遠程辦公。但在實踐中,彈性往往變成了“隨時在線”,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員工,即便在家也要隨叫隨到,下班也要盡快回復。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性別分工依然明顯。女性往往承擔更多家務和照護責任。當彈性工作制遇上家庭內部勞動分工的不平等時,碎片化并沒有成為緩沖焦慮的良藥,反而可能加重女性的時間壓力。
所以,如果政策層面只是一味強調靈活辦公,而沒有配套措施,比如提供更普惠和優質的幼托服務、更長更有保障的帶薪育兒假,以及推動家庭和社會層面的性別平等,那么所謂的靈活和彈性只會成為部分群體的額外負擔。
![]()
▲來源:www.pexels.com
6
開放的思考
回想疫情期間,大家常常在一天里切換好幾個身份:上午是線上會議的職員,中午是廚房里的廚師,下午又成了數據分析師,晚上還得陪家人。表面上,這是自由,但實際上,它讓我深刻感受到性別差異帶來的不平等。
研究結果其實給我們一個提醒:碎片化不是萬能藥。
它確實能讓人稍微輕松一點,但女性仍然更焦慮,時間壓力甚至會抵消掉部分焦慮的緩解。
在我們每個人被切割的時間里,藏著的不只是個人的焦慮,還有整個社會的結構性不平等。因此,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讓工作更零碎,而是讓社會制度更有保障。只有當公共托幼、帶薪假期、性別平等等政策真正落實,碎片化的工作時間才可能真正成為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無奈。
這就是我們這項研究想傳達的故事:
在時間的碎片里,我們看見了性別的不平等,也看見了改善的可能。
研究全文:The Gender Inequalities in Work Time Fragmentation and Anxiety: Latest Time Use Evidence in the UK,刊于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Open Access)
https://doi.org/10.1007/s11205-025-03661-3
你有沒有類似的體驗?
白天上班,晚上還要切換成“家庭模式”?你覺得碎片化讓你更輕松,還是更疲憊?歡迎留言分享。
制版編輯:楊楠
權威、嚴謹、客觀
我們帶你體驗不一樣的
情感婚姻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