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好幾千發論文,結果評職稱時被告知是假刊!這正刊雜志社也不管管嗎?肯定是他們私下搞鬼,才讓假刊這么泛濫!”
相信不少被假刊詐騙的作者,都有過類似的吐槽。但真相遠比 “甩鍋給正刊” 更復雜 —— 大多數時候,正刊雜志社面對假刊,其實和受害者一樣無奈,甚至可以說是 “有心無力”。今天就來好好說說,為啥正刊管不了假刊,以及假刊泛濫背后真正的 “推手”。
![]()
一、正刊想打假?先過 “權限關”:他們根本沒執法權
很多人以為,正刊雜志社既然有 “正版” 身份,就該能直接查處假刊。但現實是:正刊編輯部沒有任何執法權,連上門找假刊窩點理論的資格都沒有。
這就像咱們熟悉的 “打假茅臺”—— 你見過茅臺酒廠自己去市場上抓賣假酒的嗎?沒有。真茅臺維權,只能靠收集證據后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正刊要對付假刊,同樣只能走正規流程:要么發聲明提醒作者,要么向掃黃打非辦、文化執法大隊舉報。
可問題是,學術期刊的假刊,比假茅臺難打多了!光這 5 個 “攔路虎”,就把監管部門和正刊都難住了:
1. 假刊玩 “隱身”
假刊從不像真雜志那樣擺進書店、郵局,而是全程在線上 “點對點” 操作 —— 作者通過微信、QQ 聯系 “編輯”,轉賬后收到電子版 “用稿通知”,甚至連 “刊物” 都可能是電子版。整個過程沒有實體店面、沒有公開攤位,監管部門想 “蹲點” 都沒地方去。
2. 假刊留 “假地址”
你見過假刊的版權頁嗎?上面印的地址、電話,全是正刊的真實信息!造假者早就把自己藏得嚴嚴實實,正刊編輯部想幫著定位,也只能根據作者提供的 “轉賬記錄里的收款方”“聊天里的模糊地名” 去猜,連造假者在哪個省都未必能確定,更別說具體地址了。
3. 正刊 “知名度太低”
很多被仿冒的正刊,本身就不是 “大刊”。比如湖南衡陽的《文學天地》,在當地發行量都很小,省外作者可能連真刊長啥樣都沒見過;還有些行業內的小眾期刊,連文化執法人員第一次見,都得先查 “新聞出版總署備案信息” 才知道是真是假。連 “辨別真假” 都要先花時間,更別說打假了。
4. 假刊是 “打不死的小強”
你以為假刊是 “一家公司干的”?錯了!像《教育學文摘》《建筑實踐》這些常被仿冒的期刊,背后可能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造假窩點,分散在河北、河南、湖北等不同省份,彼此沒關聯、各干各的。去年抓了河北的窩點,今年湖北又冒出來一個;打掉 “中刊網版”,還有 “期刊網版”,根本清不完。
5. 造假者玩 “擦邊球”
有些假刊會故意混淆身份:比如謊稱自己是 “正刊的合作編輯部”“正刊的地方采編中心”,甚至拿出和正刊毫無關系的 “授權書”(當然是偽造的)。監管人員上門檢查時,造假者掏出一堆 “作者投稿記錄”“用稿通知”,乍一看還真像 “幫正刊收稿”,得聯系正刊主管部門核實后,才能確認是假的 —— 可很多正刊編輯部要么電話打不通(比如老刊、半停刊的),要么編輯兼職沒精力及時回復,等核實清楚,造假者可能早就轉移了。
二、正刊想維權?再算 “成本賬”:人少、錢少、精力少
就算拋開 “權限” 問題,正刊想主動打假,還得面對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成本太高,耗不起。
咱們先看一組真實情況:很多被假刊盯上的正刊,要么隸屬于高校、研究所這類事業單位,要么是國企旗下的小眾期刊,編輯部往往就 3-4 個人,甚至連編輯都是兼職的 —— 他們日常的工作就是收真稿、審稿、排版,連自己的活兒都忙不完,哪有時間去跟蹤假刊?
更別說維權過程中的 “隱性成本” 了:假設正刊發現有假刊仿冒,想舉報,得先收集證據吧?要聯系被騙作者要聊天記錄、轉賬截圖,要對比假刊和真刊的格式差異,還要寫詳細的舉報材料 —— 這些活兒沒人幫忙,全靠編輯部自己干,至少得花一周時間。
等材料交上去,掃黃打非辦問:“造假者在哪?” 編輯部只能回答:“作者說可能在河北,但不確定具體地方。” 這種模糊的信息,監管部門也只能 “讓當地留意”,根本沒法精準查處。
久而久之,很多正刊編輯部也陷入了 “無奈循環”:只能等作者被騙后找上門,才知道又有假刊冒名;然后發個聲明提醒下一批作者,可下一批還是有人被騙 —— 畢竟假刊的宣傳話術,比正刊的聲明 “顯眼” 多了。
三、假刊為啥能一直坑人?
看完上面的內容,你可能會問:既然正刊和監管都在努力,為啥假刊還是這么多?其實,除了假刊本身 “難打”,還有兩個重要的 “幫兇”,讓假刊能一直 “忽悠” 作者:
1. 野雞數據庫 “給假刊背書”
很多作者判斷期刊真假,會習慣查 “有沒有被數據庫收錄”。而像 “中刊網”“期刊網” 這類沒備案的野雞數據庫,專門收錄假刊、套刊,只要造假者給錢,就能把假刊的 “論文” 掛上去。作者一查 “哎,我的文章在 XX 網上能搜到”,就誤以為是正刊,其實這些數據庫本身就不正規。
2. 部分正規數據庫 “開后門”
更讓人氣憤的是,有些大型數據庫為了賺錢,會默許假刊 “單篇上傳”。比如之前被曝光的盜版《科學與生活》《中國學術期刊 - 教育社科輯》,就是造假者把假論文偽裝成 “會議論文”“單篇文獻”,塞進這些數據庫里。作者看到 “知網、萬方能查到”,就徹底放下戒心,殊不知這些都是數據庫沒嚴格審核的 “漏網之魚”。
最后說句大實話
假刊泛濫,不是正刊 “不作為”,也不是監管 “不努力”,而是學術造假的特殊性,讓這場 “打假戰” 成了持久戰。作為作者,與其吐槽 “誰沒管好”,不如記住這 3 個避坑要點:
- 查備案:先去 “國家新聞出版署” 官網,輸入期刊名,能查到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 刊號)才是真刊;
- 找官網:正刊的官網都會有備案信息(底部有 “京 ICP 備 XXXX 號”),別信百度上靠前的 “推廣鏈接”,那些大多是假刊的釣魚網站;
- 核聯系方式:如果不確定,就打新聞出版署備案信息里的 “編輯部電話”,直接問 “你們是不是在收 XX 方向的論文”,假刊最怕你直接聯系正刊。
畢竟,發論文是為了評職稱、畢業,一旦踩了假刊的坑,損失的不僅是錢,還有寶貴的時間。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看清假刊的套路,也別再錯怪那些同樣在 “打假” 的正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