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55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放煙花,聽起來挺“藝術”,實際上卻像在給脆弱的高原生態“捅刀子”。最近藝術家蔡國強這場“升龍”項目,把爭議吵上了天——有人說“用了可降解材料,沒事”,可懂行的人都知道,這事兒根本不是“可降解”能糊弄過去的。
![]()
咱先掰扯清楚:高原不是你家后院的煙花場。就說那些五彩繽紛的“環保粉末”,看著挺無害,可對于從沒見過這玩意兒的高原生靈來說,可能就是毒藥。打個比方,你在藏區扔塊香蕉皮,看著能爛,可當地的小蟲子壓根沒見過這東西,吃了輕則拉肚,重則送命。同理,那些煙花殘留物,在零下幾十度、微生物都懶得干活的高原上,可能幾十年都分解不了,就那么硬生生成了“生態垃圾”。
更要命的是高原那身板——經不住折騰。高山草甸看著綠油油的,底下的根須比老奶奶的頭發還脆弱。別說炸煙花的沖擊波了,就是人多踩幾腳,都可能讓一塊草皮徹底禿了。有網友說得形象:“這就像給百歲老人來個全身按摩,看著輕柔,其實骨頭都快散架了。”這里的動物更經不起嚇,煙花一響,鼠兔嚇得搬家,靠鼠兔活命的狐貍、鷹隼就得餓肚子,整個食物鏈都可能跟著亂套。
![]()
最讓人無語的是所謂的“補救措施”——翻土修復。這哪是補救?分明是往傷口上撒鹽。原本草皮底下的根說不定還能緩過來,一翻土全給刨斷了。有常年跑藏區的驢友說:“高原上的草,一年就長那么幾厘米,這么一折騰,幾十年都別想恢復原樣。”這操作,就像把摔斷腿的人再拽起來跳支舞,純屬添亂。
有人說“經過批準了,沒問題”,可批準不代表合理。就像你不能因為拿到了駕照,就開著大卡車去碾草坪。高原生態就像個玻璃擺件,看著結實,碰一下可能就碎了,而且再也粘不回去。
![]()
說到底,藝術不該建立在破壞之上。真要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不如多拍幾張雪山的照片,多寫幾句贊美它的詩。別打著“升華”的旗號,干著“糟蹋”的事兒——畢竟,喜馬拉雅不需要煙花來點亮,它本身的樣子,就已經是最震撼的藝術品了,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