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共同思考討論
二戰期間,曾有一支部隊,由中、蘇、朝三國士兵組成,這支部隊就是蘇聯遠東紅旗軍獨立第88步兵旅。
當然,他也有另一重身份:東北抗聯教導旅。
這支隊伍由中共領導,實際行動卻受蘇聯遠東軍區直接指揮。
從1942年8月成立到1945年10月解散,雖僅存在三年多,但其歷史深刻反映了當時遠東地區反法西斯聯盟的側面,也折射出中蘇朝三角關系的微妙內涵。
![]()
為什么會有這支部隊呢?
九一八事變后,中共中央號召在東北開展武裝抗日。
彼時國破家亡,1928年被共產國際宣布解散的朝鮮共產黨人,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也來到中國,逐漸融入中共組織。
當時我黨組織內的朝鮮革命者主要分兩支:
一支以金枓奉、武亭為首,活躍于華北、陜北、華中地區,組建了朝鮮獨立同盟和朝鮮義勇軍,被視作統一戰線中的國外力量;
另一支以金策、崔庸健、金日成為首,以東北為斗爭基地,從一開始就融入中共東北黨組織,被看作中國的少數民族干部。
中共東北黨組織成立于1927年,初期由中共中央直接領導。
1933年中共中央遷到江西后,東北黨組織轉為由上海中央局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雙重領導。
受地緣影響,東北黨組織自成立起就備受蘇聯關注。
1928-1929年,哈爾濱特委的活動經費主要由蘇聯提供,還接受蘇聯黨的任務。
![]()
1933年1月后,雖為雙重領導,但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指揮更為直接,當時改變東北工作方針的“一二六指示”,便是王明從莫斯科發出,1933年5月中共滿洲省委討論后決定接受,隨后著手聯合東北義勇軍各力量,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后改稱東北抗日聯軍。
然而,1934年底,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系,東北黨組織也與上海中央局斷聯,此后只能受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單獨領導。
當時代表團對東北黨組織的指導,主要通過海參崴的一個聯絡處,但隨著環境惡化,聯絡也逐漸中斷。
1937年11月后,王明、王稼祥等代表團主要負責人先后回國,海參崴聯絡處撤銷,東北黨組織徹底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
與此同時,東北抗日戰爭陷入極端困境。1934-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鼎盛時期有11個軍、4.5萬余人;
全面抗戰爆發后,日本為鞏固東北“后方”,增兵至50萬,對東北抗聯展開圍剿,還推行“歸屯并戶”“集團部落”“十家連坐法”等“治安肅整計劃”。
東北抗聯生存狀況急劇惡化:1941年隊伍縮減至2000人,1942年底,包括黨組織人員和抗聯部隊在內,總人數不足千人。
抗聯第一路軍也曾兩次西征,試圖打通與關內中共中央的聯系,均以失敗告終。
至此,東北黨組織和抗聯只能依靠一江之隔的蘇聯。
![]()
但九一八事變后,蘇聯在中日之間采取中立政策:
一方面與國民政府恢復外交、支持中國抗戰;
另一方面又與日本協商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還承認偽滿洲國,核心是避免日本進攻蘇聯。
在此背景下,蘇聯對東北抗日斗爭也采取“左右逢源”的態度:
東北抗日游擊隊常被迫退入蘇聯遠東地區,1932年10月馬占山部2890名官兵及1200名平民、11月李杜與王德山部5000余名官兵退入蘇聯后,蘇聯未將他們交給日本,但也未公開放行其回國抗戰,而是將其扣在西伯利亞勞改營。
后來經中蘇協商,平民經海參崴送往天津港,高級將領經歐洲回國,普通士兵被送往新疆,由親蘇的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整編。
1933年3月8日,斯大林簽署新命令:此后進入蘇聯的官兵,僅扣押最高級別將領,其他人解除武裝后安排工作,不愿工作者可自費返回中國。
![]()
1933年夏天起,先后有8支游擊隊進入蘇聯后被送往新疆,連同家屬共約3萬多人。蘇聯此舉,既不得罪日本,也對中國有個交代.
即便對中共領導的游擊隊將領也不例外,1937年底至1938年初,抗聯第十一軍軍長祁致中、三軍軍長趙尚志、六軍軍長戴洪濱赴蘇請求援助或退入蘇聯后,均被扣押一年多。
1938年6月13日,遠東邊疆區人民委員會管理局局長柳什科夫因擔心被清洗叛逃,日軍根據其提供的情報逮捕了百余名蘇聯情報人員,蘇聯在東北的情報網癱瘓;
隨后蘇日關系緊張,日本試圖試探蘇聯遠東軍事實力,張鼓峰戰役、諾門坎戰役接連爆發。
出于對日本的提防和情報網癱瘓的現實,蘇聯轉變了對東北抗聯的態度。
1939年4月15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和內務人民委員貝利亞向遠東軍區下達命令:
援助東北抗聯游擊隊,允許其退入蘇聯,此前被扣的游擊隊成員經審查后派回東北偵查。
5月30日,蘇聯第二方面軍指揮官與祁致中、趙尚志、戴洪濱會談,要求他們返回松花江地區聯系隊伍、組建統一司令部,并定期提供情報。
![]()
6月下旬,趙尚志等人率110人返回東北,此后向蘇聯提供了部分情報。
隨著東北抗日環境愈發惡劣,東北黨組織和抗聯對蘇聯的依賴度越來越高。
1940年3月,周保中、趙尚志、馮仲云與蘇聯遠東地區黨組織及軍隊負責人會談,商定在不干涉中共內部事務的前提下,建立蘇共邊疆區委黨組織,同時確立蘇聯遠東軍區對東北抗聯的指導援助關系。
蘇聯隨后在伯力、雙城子邊境建立北野營和南野營,成為東北抗聯人員退入蘇聯后的基地。
1940年9月30日,蘇軍聯絡人瓦西里通知東北抗聯各路將領12月前抵達伯力,稱中共中央將派人來遠東解決抗聯和東北黨組織的問題。
1941年1月,抗聯將領齊聚伯力,卻未見到中共中央來人。瓦西里提議由蘇方組織會議,并要求東北抗聯與中共脫離關系,由蘇聯派將軍任總司令,遭到周保中等人堅決反對。
僵持一個多月后,莫斯科接受周保中意見,改派蘇聯遠東軍情報部部長索爾金為新聯絡人,最終雙方達成協議:
東北抗聯仍由中共領導,但因與中共中央失聯,暫由蘇軍指揮。
![]()
第二次伯力會議還決定組建中共東北地區臨時委員會,委員為南滿省委書記魏拯民、吉東省委書記周保中、北滿省委書記金策;重建東北抗聯總司令部,總司令周保中、副司令李兆麟、政委魏拯民。
不過,這只是過渡——東北抗聯和黨組織長期“寄人籬下”,被蘇軍接管只是時間問題。
1941年4月,蘇日中立條約簽訂;
兩個月后蘇德戰爭爆發,斯大林更擔心蘇聯遠東安全,開始重視東北抗聯殘部:對退入蘇聯的游擊隊員,部分選入遠東情報部門,其余則要求承擔搜集日軍情報、破壞騷擾日軍的任務。
蘇軍隨后開始培訓野營休整的游擊隊員,成立15個偵察分隊,陸續派往東北偵查。
1942年初,中共中央希望莫斯科通知東北抗聯與其建立聯系,季米特洛夫卻回電稱“蘇聯不知抗聯位置”,這當然是謊言。
當時東北抗聯殘部正在南、北野營訓練,并為蘇軍提供偵查情報,蘇聯想將這支部隊“據為己有”,東北抗聯殘部就此成為孤立且受制于蘇聯的力量。
![]()
1942年1月,索爾金向周保中建議擴大營地、修建房屋、實現糧食自給,將其打造成東北抗聯長期根據地。
周保中與李兆麟考慮后,計劃在北野營建立教導團,由蘇軍派人集中訓練,隨時準備返回東北抗日。
后來根據斯大林意見,決定將教導團擴為教導旅,并授予蘇軍政治部隊番號,按蘇軍標準保障。
1942年7月21日,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正式成立,成員包括抗聯380人、蘇軍指戰員50人、偽滿起義官兵71人;
旅長周保中,政委李兆麟,副參謀長崔庸健,下設4個步兵營、1個通訊營,金日成任第一營營長。
8月1日舉行成立典禮,88旅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軍政干部,等待時機配合蘇軍解放東北。
至此,東北抗聯部隊完全融入蘇軍建制,雖旅內仍有中共黨組織,但僅在旅內發揮作用,88旅的命運實際由蘇聯掌控。
此后,抗聯人員系統接受蘇聯的政治思想教育、特工專業培訓及常規軍事訓練,旅內朝鮮人逐漸形成以金日成為核心、服從莫斯科指揮的隊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