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白帝城之思
白帝城的行宮里彌漫著濃重的藥味和死亡氣息。
夕陽的余暉透過雕花窗欞,在冰冷的地面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仿佛在為垂死的劉備鋪設最后的道路。
劉備躺在龍榻上,面色枯黃如深秋落葉,呼吸微弱如游絲,只有那雙曾經銳利的眼睛,仍固執地望向北方。
仿佛要穿透千山萬水,看到那個他永遠無法再相見的人。
藥香與熏香交織,卻掩不住生命流逝的氣息。內侍跪在榻前,雙手捧著藥碗,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陛下,該進藥了。”
劉備恍若未聞,干裂的嘴唇微微顫動,喃喃自語:“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內侍不解其意,只當是皇帝病中的囈語。殿中燭火搖曳,將眾人的影子拉得很長。
唯有隨侍在側的諸葛亮明白那句話背后的千鈞之重。
他輕搖羽扇,眼中閃過復雜的神色——那里面有痛惜,有遺憾,更有對往事的無盡追思。
“軍師啊,”劉備忽然轉過頭來,渾濁的雙眼竟清明了幾分,聲音也清晰了許多,“你說,若是夷陵之戰時,我聽了公衡的分兵之策,今日會是何等光景?”
諸葛亮沒有回答。
羽扇停頓在半空中,他的思緒飄回了三年前那個改變蜀漢命運的決定。殿外的風聲嗚咽,仿佛萬千亡魂在哭泣。
![]()
第二章:烽火連天
章武元年,夏。
長江水湍急東流,江岸上,戰旗獵獵作響,七萬蜀軍沿江扎營,營寨連綿數百里,蔚為壯觀。
中軍大帳內,劉備面色鐵青,手中的戰報已被捏得變形——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斬首。
消息傳來,整個蜀漢為之震動。
“陛下,此時伐吳實非良策啊!”諸葛亮苦勸,聲音中帶著罕見的急切,“曹操雖死,曹丕篡漢,北方局勢未穩,我們應當聯吳抗魏才是。若與東吳開戰,只會讓曹丕坐收漁利。”
趙云跪地懇求,鎧甲與地面相碰發出清脆的聲響:“陛下,我們的目標是曹氏,非孫權。若先滅魏,則吳自服。關將軍之仇,他日必報,但非此時啊!”
劉備猛地一拍案幾,眼中布滿血絲:“云長與朕恩若兄弟,桃園結義之情,豈能忘懷?此仇不報,朕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間!”
他的聲音在帳中回蕩,帶著不容置疑的決絕。
帳中眾將無人再敢勸諫。就在那片死寂中,一個沉穩的聲音響起:“陛下若必欲東征,臣請為先鋒試探虛實,陛下宜為后鎮。”
說話的是鎮北將軍黃權。他向前一步,鎧甲鏗鏘,繼續道:
“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率一軍在前,若形勢有利,陛下可全軍壓上;若戰事不利,我軍退路可保無虞。此乃萬全之策。”
劉備皺眉:“公衡是認為孤會敗?”
“臣不敢,”黃權躬身,聲音不卑不亢,“只是用兵之道,當慮勝亦慮敗。江東水網密布,陸遜又非庸才,萬一...”
“沒有萬一!”劉備打斷他,揮袖轉身,“孤親率大軍順流而下,勢如破竹,何須分兵?東吳小兒,豈堪一擊?”
黃權還要再勸,劉備已揮手止住:“朕命你督江北諸軍,防魏國偷襲即可。此事不必再議。”
黃權張了張口,最終化作一聲幾不可聞的嘆息:“臣...領旨。”他退出大帳時,回頭望了一眼正在研究地圖的劉備,眼中滿是憂慮。
陸遜的火攻計讓劉備七百里連營化為一片火海。
時值盛夏,東南風勁吹,火借風勢,迅速蔓延。蜀軍將士在烈焰中奔逃慘叫,馮習、張南等大將相繼戰死,尸橫遍野,江水為之染紅。
江北高地上,黃權率領的一萬五千軍士眼睜睜看著南岸化為煉獄,卻因江水阻隔,無法救援。
將士們握緊兵器,目眥欲裂,卻無能為力。
“將軍!南岸全線潰敗,陛下不知所蹤!”探馬來報,臉上滿是煙灰和血污。
副將急切問道:“將軍,我們是否立即渡江救援?或許還能救出陛下!”
黃權遙望南岸火海,痛苦地閉上眼睛。
當他再次睜開時,眼中已是一片清明:“來不及了...陸遜既用火攻,必在沿岸設伏。我軍若渡江,只會自投羅網。”
“那該如何是好?歸路已被吳軍切斷,我們...”
黃權沉思良久,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劍柄。終于,他緩緩開口,每個字都重若千鈞:“為將者,當為士卒謀生路。如今前有吳軍,后無退路,唯有...向北。”
“向北?那是曹魏的地界啊!這是投降!”
“曹丕剛篡漢自立,正欲彰顯其正統。我等若降,他必以禮相待,以示寬宏。”黃權語氣堅定,“總好過降吳,那才是真正辜負了陛下。保住這些將士的性命,將來或許還有回歸故土之日。”
![]()
第三章:黃權投魏
聽說黃權率軍來降,曹丕親自出迎。
宮殿巍峨,旌旗招展,魏國文武百官分列兩旁,注視著這位來自蜀漢的名將。
黃權不卑不亢,率部受降。他身著整潔的鎧甲,雖經苦戰,仍保持著將軍的威儀。
“聞將軍來歸,朕心甚悅!”曹丕笑道,聲音在宏偉的宮殿中回蕩,“蜀漢小朝廷,偏安一隅,豈是久居之地?將軍來投,真明哲保身之智舉。”
黃權正色道,聲音清晰而堅定:“臣受主公厚恩,本不當降。然為麾下將士性命計,不得不如此。陛下若以臣為不忠,臣請就此歸田。”
曹丕聞言更加欣賞:“好個忠義之士!朕就喜歡這樣的直臣。朕封你為鎮南將軍,育陽侯,加車騎將軍。”
黃權在魏國受到厚待,但他從未詆毀過蜀漢。一次宴會上,曹丕戲問:“你棄暗投明,遠離劉備,心中可念故主?”
席間頓時安靜下來,所有目光都集中在黃權身上。
他坦然抬頭,聲音平靜卻有力:“臣與劉備、孔明先生推誠相見,深知其為人。臣降魏非本心,乃形勢所迫。陛下既問,臣不敢不以實相告:無日不思念故土,無時不掛念舊主。”
曹丕非但不怒,反而撫掌贊嘆:“真忠臣也!朕得將軍,如得至寶。”
自此,曹丕對黃權更加敬重。
白帝城。
病榻上,劉備已到彌留之際。
當他聽說黃權在魏國的種種言行,不禁老淚縱橫。淚水順著他布滿皺紋的臉頰滑落,滴在龍袍上,化作深色的印記。
“黃權不負朕,是朕負了黃權啊...”他對諸葛亮道,聲音嘶啞如破鑼,“若當日聽其分兵之策,何至有今日之敗?朕不僅折損七萬將士,更失一臂膀!”
諸葛亮默然。
他深知黃權之才——此人能文能武,深謀遠慮,若在蜀漢,足可獨當一面。
有他鎮守漢中,曹魏絕難越雷池一步;有他輔佐北伐,何愁中原不復?想到此處,諸葛亮心中涌起一陣刺痛。
“陛下不必過于自責,當時...”諸葛亮試圖安慰,卻不知從何說起。
劉備搖頭打斷,呼吸變得急促:“軍師不必寬慰。朕知你心中明白,黃權之才,堪比兩個魏延。魏延雖勇,卻少謀略;黃權則智勇雙全,實乃國之棟梁。”
他喘息片刻,繼續道,每一個字都仿佛用盡了全力:
“孤這一生,最悔不是伐吳,而是未聽黃權之諫。這一失誤,不僅讓蜀漢損兵折將,更是將他逼到了曹丕那邊...”
話音未落,劉備突然劇烈咳嗽起來,面色由黃轉白。諸葛亮急忙上前扶住,卻見劉備已氣若游絲,目光開始渙散。
“告訴公衡...朕不怪他...”這是劉備留下的最后一句話,隨著他生命的終結,飄散在藥味彌漫的空氣中。
![]()
第四章:北伐再失敗
建興五年,漢中。
諸葛亮站在軍事地圖前,眉頭緊鎖。第四次北伐因糧草不繼再次無功而返。帳外秋風蕭瑟,卷起枯葉無數。
“丞相,若是黃車騎還在,我軍后勤斷不會如此艱難。”參軍楊儀低聲道,聲音中滿是遺憾,“記得當年先主取益州時,黃車騎負責糧草調度,從未有誤。即便是最艱難的時刻,他也能化險為夷。”
諸葛亮沒有回答,只是默默凝視地圖上的祁山方向。
他想起了黃權早年的建言——“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如今漢中雖在,卻因人才匱乏,防守維艱。若是黃權在此,以他對漢中的了解和治理之才,何至于讓北伐大軍為糧草所困?
“報!魏延將軍與楊長史又起爭執!”衛兵匆忙來報,打斷了諸葛亮的沉思。
諸葛亮嘆息一聲,疲憊感如潮水般涌來。
若黃權在,以他的威望和智慧,足以調和諸將矛盾,何至于讓自己事必躬親,心力交瘁?黃權不僅善于治軍,更懂得如何凝聚人心,這是蜀漢如今最缺乏的。
他不由得想起劉備臨終那句話:“黃權之才,堪比兩個魏延。”如今想來,先主此言非虛。
只是歷史沒有假設,失去的人才再也回不來了。這個認知像一塊巨石壓在諸葛亮心頭,讓他喘不過氣來。
窗外秋風愈烈,五丈原的方向烏云密布,仿佛預示著不祥之兆。
諸葛亮知道,屬于自己的時間也不多了。蜀漢的未來,將會如何?他沒有答案,只留下一聲長嘆,消散在凜冽的寒風中。
在那聲嘆息里,不僅有對過去的悔恨,對現在的憂慮,更有對未來的無盡擔憂。
一個原本可以不同的結局,一個本該并肩作戰的英才,都化作歷史長河中的一縷青煙,再也抓不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