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貫穿喜馬拉雅山,在印度東北部造就布拉馬普特拉河谷的時候,這片被季風雨水,滋養的熱帶平原,變成一個古老民族的新家,阿薩姆邦面積達7.8萬平方千米,人口有3616萬,其中近900萬人具有傣族血脈,這些遠離家鄉的中國后裔,在國外建立王國已有600年,當下卻打算重新脫離印度管轄。
![]()
因河谷的地形以及季風的氣候,此地擁有著非同尋常的歷史,從西藏流下來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在阿薩姆境內河寬達16公里,形成諸多島嶼與肥沃的沖積平原。每年6至9月的西南季風,裹挾著印度洋的水汽,在卡西山脈被迫抬升,一年的降水量可達2500毫米,由于此地具備得天獨厚的水熱條件,13世紀初,云南德宏的傣族王子蘇卡法,率9000人穿越緬甸山地,抵達了這片“富饒充滿黃金的土地”。
![]()
1228年,蘇卡法在此創設阿洪姆王國,統轄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約600年,傣族移民依托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藝,迅速在當地眾多土著民族中嶄露頭角,他們把王國叫作“勐頓孫罕”,意思是黃金之國,當地波多人稱其為“HaSiam”,阿薩姆地名就這樣誕生了。
獨特的政治格局因地理隔絕而造就,阿薩姆邦北鄰喜馬拉雅山,南靠那加山區,東邊連緬甸,西邊接孟加拉,構成相對封閉的地理區域,就是這樣的一個地形特性,才讓阿洪姆王國得以長久維持獨立,成功抵御17次莫臥兒帝國的侵犯,1671年,阿洪姆軍隊在古瓦哈提,把莫臥兒穆斯林軍隊重創,凸顯出山地河谷地形對防御的重要作用。
![]()
可是這般的地理環境也為后來的紛爭埋下了隱患,18世紀后期,王國由于內亂以及緬甸入侵而邁向衰落,1826年簽訂《楊達波條約》后,英國殖民者全面控制了阿薩姆,開始大規模栽種茶葉,為滿足勞動力需求,英國人從孟加拉等地引入大量移民,完全改變了當地的人口構造。
![]()
印度獨立以后,外來移民問題逐漸變得嚴峻起來,1947年印巴分治的時候,引發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大概180萬孟加拉難民涌入阿薩姆,到1972年,外來移民已經占據阿薩姆總人口的30%以上了,本土的阿薩姆人察覺到生存受到威脅,擔心自身政治、文化以及土地權益被侵吞。
![]()
1979年,阿薩姆運動爆發,當時芒格阿爾多伊選區選民,名冊中72%是非法公民,全阿薩姆學生聯盟便發動大規模抗議,該運動延續了足足6年,導致數千人死亡,1985年簽訂的《阿薩姆協議》,雖使沖突暫時停止,但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獲得解決。
因為邊緣地帶的地理情況,分離趨向更加厲害,阿薩姆邦離新德里大概1500公里,和印度本土沒有直接的陸路連通,只能憑借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和印度相通,這般地理上的隔絕感,令當地人更有疏遠情緒,覺得中央政府長久不重視東北地區的發展。
![]()
1979年4月,更加激進的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成立,公然提出獨立建國的訴求,該組織在讓加爾(也就是阿洪姆王國舊都)宣告成立,其象征意義相當突出,他們的目標是構建社會主義的多民族阿薩姆共和國,本意是想完全脫離印度的統治。
當下阿薩姆邦的分離主義雖未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然而卻存在不少同情者,許多人認為阿薩姆遭到中央政府的忽視與剝削,阿薩姆語媒體時常有民族主義論調,將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視作民族救星。
![]()
在地理與歷史長期相互作用下,向我們呈現出一個深刻的規律:河谷地形可培育獨立王國,也可成為分離主義的滋生之所。布拉馬普特拉河谷,自然條件良好,傣族先民得以在此建立長久的王國,然而地理隔離與外來移民的沖擊,使這片土地成為印度最大的分裂隱患。
今日阿薩姆邦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及茶葉資源,若其獨立,將會給印度造成諸多損失,處于歷史關鍵節點上的,是這個古老的傣族聚居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