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一名大二女生在校內湖泊溺亡。其遺體于10月28日清晨被保安發現,隨后被打撈上岸。目前,校方表示正在與家屬協商處理此事。
![]()
事故之后留下一個巨大的真空地帶:這究竟是一場不幸的意外,還是一個本可被阻止的悲劇?
一、物理護欄失守:校園安全不能總以生命為代價去“補漏”
“水深危險”的標識在漆黑的夜里,更像是一種無力的推責。監控是否存在盲區?照明是否形同虛設?護欄是否僅為“應付檢查”的擺設?巡邏制度是否只是檔案室里的一紙空文?
安全的防線,絕不能總是被動的亡羊補牢,而必須是主動的、無死角的未雨綢繆。
二、心理護欄缺失:那個沉默的求救信號,是否曾被聽見?
比湖水更深的,有時是一個人的內心。在追問直接死因的同時,我們必須將目光投向更深處:在悲劇發生前,張琳是否正經歷不為人知的情緒風暴?
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源自學業、人際、情感、前途……每一個看似微小的壓力點,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們學校的體系,是否建立了真正有效且無污名化的心理干預通道?當一名學生深夜獨自走向湖邊時,除了冷冰冰的監控攝像頭,是否有活生生的預警機制能“拉”她一把?
建立心理干預與危機預警,絕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意味著:
- 去主動發現:輔導員、室友、班干部是否受過識別情緒危機的專業培訓?
- 去暢通渠道:心理咨詢是否易得、保密且真正有用,而不是一個讓學生望而卻步的“擺設”?
- 去消除偏見:營造一種“尋求心理幫助是強者行為”的校園氛圍,讓求助不再難以啟齒。
張琳的悲劇,是一個沉痛的警示:校園安全,是硬件安全與軟件安全的統一體。我們既需要堅固的物理護欄防止失足,更需要溫暖的心理護欄接住每一個瀕臨崩潰的靈魂。
每起悲劇都應成為改變的起點。我們呼吁:
- 全面排查校園安全隱患:對校內水域、高層護欄、電路設備等進行徹查;
- 完善夜間管理機制:落實宿舍查寢、保安巡更、監控全覆蓋;
- 建立心理干預與危機預警:關注學生情緒波動,暢通求助渠道;
- 讓安全責任具名化:明確校園安全負責人,公示監督電話。
愿真相早日水落石出,愿這樣的代價,能真正喚醒沉睡的護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