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發現,越來越多人開始告別頓頓米飯、面包的高碳水飲食,轉而愛上牛油果、三文魚這類高蛋白食物?這背后是人體的“能源轉換”。從燒碳水為主,轉向燒脂肪為主,相當于給身體換了一種更清潔的新能源作為“主燃料”。
其實,全球也在經歷一場類似的能源轉換。
讓地球走向更健康、更清潔的未來,前提是打造以風光為核心的新型電力系統,而新能源存在間歇性,如何成為主力電源,是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命題。
國際數字能源展2025期間,以“全場景構網技術,加速以風光為主的新能源成為主力電源”為主題的低碳產業論壇,就聚焦這一議題。
華為董事、華為數字能源總裁侯金龍提出,儲能應用將加速發展,并與風電和光伏系統深度融合,讓風光成為穩定電源。在這一進程中,最關鍵的創新方向包括構網技術、AI以及穿越生命周期的高質量產品。
![]()
這“能源三變”,正在改寫全球能源格局,最終目的是為地球換一顆“綠色心臟”。
![]()
新型電力系統,就是地球可持續發展的一顆“綠色心臟”,穩定工作是關鍵,否則供電時斷時續,會嚴重影響生產生活。
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由于電力電子設備的特性與風光出力的不確定性,導致電力系統慣量不足、穩定性下降。2023年西班牙大停電、捷克電網波動,以及近年智利的停電事故,根源都在于新能源滲透率升高后,系統缺乏有效的支撐機制。
顯然,穩定性是新能源從補充電源升級為主力電源的最大障礙。
構網技術的出現,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了關鍵解法,具備響應速度快、調節精度高、系統可塑性和穩定性強的特點,能主動建立并穩住電壓和頻率,抵御新能源出力波動,電網故障時還能主動補能、避免崩潰,如同為“綠色心臟”裝上了起搏器。
構網技術的這一價值,已成為全球產業界、學術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識。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印發的《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中,明確要求推進構網型技術應用。根據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運行需要,選擇典型場景應用構網型控制技術,具備主動支撐電網電壓頻率、功角穩定能力,提升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等權威專家,也多次強調構網型技術在新能源場站、局部電網的必要性。拉美能源組織(OLADE)秘書長Andrés Rebolledo也提到,構網技術有效解決了拉美地區分布式發電給老化電網帶來的巨大壓力。
有了構網這一方向,具體怎么落地呢?讓人欣慰的是,構網技術體系日趨成熟,已從理論走向規模化實踐。
![]()
(沙特紅海新城)
研發創新方面,華為數字能源在構網技術領域不斷投入,推動構網技術的產業化,已取得顯著進展與成效。比如今年推出的FusionSolar構網型光儲平臺,就實現了從儲能構網到光儲構網、從發電側構網到發輸配用全場景構網的關鍵突破,為技術規模化應用與全場景適配,奠定了基礎。在菲律賓MTerra Solar、西藏改則、沙特紅海、蒙古礦山等項目中,都能穩定運轉。
產業實踐方面,構網技術在全球多類極端場景中展現出強韌實力,2024年華為聯合客戶與電網企業,在新疆風儲、西藏光儲、青海光伏三大場景完成全球首次2,300多項構網測試并全部通過,驗證了構網技術具備與等容量同步發電機相當的能力。這一成果不僅為中國西北新能源基地穩定送出提供了新思路,更讓拉美、亞太、中東非洲等電網薄弱地區看到了新能源全量并網的可能。
![]()
(雅礱江全球最大水光互補電站項目)
由此可見,從傳統電網的“化石心臟”到新型電力系統的“綠色心臟”,能源轉型的本質是一場穩定性革命。
全場景構網技術推動新能源從裝機主力升級為發電主力,讓地球的“綠色心臟”愈發強健,就是能源行業的“心之變”。
![]()
如果說構網技術是撐起地球“綠色心臟”的起搏器,AI便是驅動這顆心臟精準運轉的智慧大腦,讓風光儲電站實現自動駕駛,核心是讓新型電力系統運行得更穩、更準、更經濟,這背后藏著四大關鍵能力:
一是預測。AI融入風光儲系統,推動“啞設備”將變成“智能設備”,每座電站都升級為具備“自調優、自預測、自適應”特征的智能單元,隨運行數據積累持續進化,精準預判未來風光出力,從源頭規避波動,筑牢電網的穩定根基。
二是調度。AI中樞系統集中監測全局,通過多時間尺度的功率與價格預測,動態調整風光儲策略,自動優化儲能充放策略,在電價低谷儲電、高峰售電,實現電網收益最大化。
三是協同。AI統籌數百臺逆變器、儲能、風機協同動作,讓整個電站像一個整體一樣穩定運行,實現全流程自動化運轉,兼顧高效與穩定。
四是自愈。少人化、無人化,正成為GW級電站標配,通過AI實時監測提前排查設備老化隱患,故障發生1秒內即可定位隔離、啟動備用方案,大幅降低運維壓力。
![]()
一個AI大腦,在GW級大型電站中尤為關鍵。如今全球風光儲基地越建越大,海邊、沙漠、4000米以上高原等極端場景屢見不鮮,人工運維成本高、難度大,無人化已成剛需。華為在新疆、青海的實證項目中,便通過AI動態調整構網參數,助力電站順利通過2300多項嚴苛測試,更聯動無人機巡檢、遠程智能監護,在惡劣環境下實現“無人值守”,印證了AI的實戰價值。
當構網技術的穩定之力,遇上AI的智慧大腦,綠色電力得以實現更穩供給與更低成本,這正是新能源躋身主力能源的底氣。
![]()
沒人會選擇一顆只能跳動5年的心臟,構網型風光儲電站的設計壽命是25年甚至更久,是支撐地球“綠色心臟”的核心器官。穿越生命周期的高質量,是其不可動搖的生命線。
試想一下,如果構網設備因電容老化、軟件BUG失效,輕則縮短電站壽命、壓縮投資回報周期,重則引發大范圍停電,造成數億元經濟損失。在非洲等偏遠地區,設備故障的維修成本極高,質量無保障便意味著全周期成本陡增。
因此,對風光儲電站這類需穩定運行20余年的生產系統而言,高質量與高安全是最基礎的底線,也是新能源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
我們注意到,此次峰會中,“全生命周期高質量”這一理念成為共識,是新能源持續發展的一大趨勢變化。
![]()
在具體的產業實踐中,華為數字能源的探索為行業樹立了標桿。
針對儲能這一核心環節,華為提出“不起火、不爆炸、不擴散、不傷人”的嚴苛標準,首創“從電芯到電網”的全鏈條安全設計與AI數字化管理,更以“電池包級熱失控不擴散”技術重新定義儲能安全,構筑起貫穿始終的安全防線。這一高質量理念,同樣深度融入核心設備,其逆變器作為構網關鍵設備,憑可靠性贏得了全球客戶的選擇與認可。
正如BloombergNEF電網研究領域總監Peter Wall所言,逆變器在維護電網穩定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已從企業堅守升為行業共識,越來越多主體加入到高質量設備與方案的探索中。
唯有守住這條生命線,才能讓構網型風光儲電站在25年甚至更久的周期里持續可靠運轉,讓地球的“綠色心臟”長久跳動。
![]()
構網技術筑牢根基、AI賦予智能內核、穿越全生命周期高質量守護——能源領域的“三變”,說明清潔用能的轉換已經不再是少數國家或地區關注的,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地區,都在呼喚新能源為主力的綠色電網。
這場變革的背后,是不可逆轉的全球共識:當氣候危機倒逼人類告別化石能源依賴,當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暴露傳統電網的先天不足,當能源鴻溝成為制約全球共同發展的壁壘,“三變”的協同發力,是破解這些困局的唯一答案。它回應的不僅是單一國家的轉型需求,更是關乎地球存續的共同使命。
論壇上,華為數字能源聯合與會的政府部門、電網公司、能源企業、組織協會代表們,共同發起全場景構網倡議,以產業協同加速技術落地,通過跨區域互聯釋放發展動能,加速消除全球能源鴻溝。
![]()
接下來我們會看到,在全場景構網技術、AI、高質量的協同推動下,能源格局有望發生幾個關鍵躍遷:
從化石能源為主到清潔能源主導,全球能源供給的核心動力正在轉換;
從區域各自為戰到全球互聯,構網技術的全場景適配能力,讓高原、沙漠、海島等偏遠地帶與城市、工廠共享同一套清潔電力網絡,打破了能源供給的地理壁壘;
從少數人享有的特權到全人類共享的普惠電力,技術創新與規模化應用正在壓低綠電成本,讓綠色電力變為人人可及的基本需求。
在新型電力系統這顆“綠色心臟”的律動下,穩定的清潔電力便會如血液般滋養每一個角落。人人都能用上穩定、可靠、經濟的綠電,我們都是這場能源轉型的見證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
地球電網的綠色心跳,和你我的心跳同頻共振,便是文明與自然共生的最美旋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