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評價:技術迭代更快、市占率持續上升、自主品牌崛起……近兩年來,中國混合動力技術正步入一個從“并跑”邁向“領跑”的新時代。在這一新時代中,日新月異且充滿想象與創新空間的AI技術與混合動力技術深度融合,必將進一步豐富混合動力的發展內涵。
9月11日,在“2025中國混合動力技術持續創新與市場趨勢研討會”期間,多位業內專家和企業人士就“‘十五五’混動技術協同創新”展開了深入的圓桌對話。
![]()
![]()
主持人:中國汽車自動變速器創新聯盟秘書長 李盛其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助理 王書翰
![]()
上海交通大學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創新中心主任 殷承良
![]()
蜂巢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系統仿真部部長 韓川波
![]()
珠海華粵傳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倪川
AI技術全面賦能混合動力技術發展
殷承良:AI技術賦能混動技術可從兩方面探討:一是對混合動力系統本身的賦能;二是對整車應用的賦能。
在動力系統方面,發動機研發的傳統做法依賴試驗科學,需通過大量試驗標定排放、動力與油耗。企業雖積累了大量數據,但傳統方法效果有限。多目標優化在數學上頗具挑戰,常需加權處理,而人工智能可在此領域提供更優解決方案。通過海量數據訓練,AI技術可構建深度學習模型,輸出關鍵參數優化結果,大幅提升研發效率。目前,電機控制方面的AI應用尚處探索階段。
在整車層面,車輛運行涉及復雜環境與實時數據。通過網聯技術獲取周邊信息,結合交通模型與車端數據,可顯著提升運行效果,但需以歷史數據為基礎構建模型。此外,自動駕駛與智能座艙亦是AI重點應用領域,如:特斯拉近期推出的MOTO Home智能座艙,值得行業關注。
韓川波:從產品開發角度,AI技術應用仍面臨挑戰。用戶購車需求已從日常通勤擴展至非鋪裝路面與長途旅行等多場景,需在硬件基礎上實現全場景匹配。軟件策略決定動力總成性能上限。傳統基于歷史數據的規則化訓練與優化方法局限明顯,難以適應多場景需求。因此,我們正通過車-路-云協同,整合高精地圖與實時路況數據,對發動機、變速器與電機等工作點進行動態調節,實現全局優化。未來,擬借助AI與強化學習,構建車云、車車數據傳遞機制,實現動態學習與策略更新,兼顧節能與用戶差異化駕駛需求。
王書翰:在數據可獲取領域,人工智能算法具有廣泛應用潛力。混合動力領域重點包括智能能量管理策略,需依賴大量數據訓練與算力支持。當前策略采用雙盒架構:在線執行盒與高算力盒。高算力盒負責運算,結果輸入至實時盒執行,結合規則與局部優化算法。隨著算力提升與數據積累,AI技術的優勢將愈發顯著。
此外,AI技術在多目標優化設計、軟件開發與測試標定等方面均具應用潛力。例如,通過歷史數據指導標定工作,可縮減研發周期與成本,提升效率。
“十五五”期間 混合動力技術向全能方向演進
倪川:目前,混合動力行業正處于新老交替階段。各大汽車集團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混合動力技術構型,如吉利、東風、上汽等。國內技術輸出歐洲趨勢明顯,插電式混合動力與增程式混合動力技術細節持續優化。例如,上汽智己發布針對上海市場的大電池方案,續航里程超400公里。
韓川波:從用戶全場景需求出發,混合動力技術發展正向全能方向演進。長城汽車Hi4產品基于插電式多模混動變速器,集成串聯發電、發動機直驅與混動驅動模式,適用性廣泛。通過多擋位設計滿足MPV等車型長途需求,同時開發強越野版本,兼顧節能與越野性能。插電式多模混動變速器與純電橋產品將是未來技術發展的重點。
殷承良:我認為,“十五五”期間,混合動力技術發展趨勢包括:電驅強化與機械結構簡化,這得益于電驅成本下降與控制優化;智能化深度應用,通過自學習提升系統適應性;大規模互聯支持實時感知與決策。強電驅、智能加持與多信息融合將是主導方向。
王書翰:混合動力技術將堅持以電為主、精準用油方針。插電式混合動力與增程式混合動力并行發展,依據車型需求采用單擋、兩擋或三擋結構。高效、高壓、高速、高集成與高智能是未來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