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7月,陳元云從惠民師范學校畢業,并榮獲“山東省優秀團支部書記”稱號。盡管有留在縣城學校工作的機會,她卻選擇回到家鄉。這一決定源于她在農村成長的經歷,深知農村教育的現實狀況,也深切理解鄉村孩子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強烈渴望。“讓更多的孩子走出農村”成為她不變的初心和持續前行的動力。
創新“同組異質”“同組同質”“走組制”等小組合作機制解難題
一撥撥的孩子,如一茬茬莊稼,在陽光下奮力生長。從教27年,2019屆學生最令陳元云難忘。2020年,陳元云赴云南支教,歸來后發現該屆兩個班的數學成績跌入低谷,及格人數不足十人。
面對困境,陳元云用一周時間逐一分析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積極探索解決方法。她引導學生重讀教材,把握各章節核心知識點,并以數學邏輯思維串聯全部內容,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在學習方式上,她調整原有的“小組合作”機制,采用“同組異質”“同組同質”“走組制”等策略,使學生能根據需要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在協作中掌握了知識、領悟了道理。到中考畢業時,這兩個班的數學成績顯著提高,三分之一的學生獲得A等級,整體成績名列前茅。
陳元云認為,教學是與學生共同成長、彼此成就的過程。她堅信,只要用心教學,每個孩子都能在數學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
在“華東師范大學亞洲數學教育中心(ACME)第三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作報告
27年的教學生涯讓陳元云深刻體會到:教學與研究如同數學中的加法和減法——教學是持續積累的加法,研究則是提煉升華的減法。對她影響最深的是名師邢成云。邢成云工作室作為教育部領航名師工作室,培養出三位國家教學名師、七位山東省特級教師、五位齊魯名師、三位全國模范(優秀)教師以及兩位齊魯教育名家。2022年,團隊研發的《整體統攝·快慢相諧:初中數學整體化教學法》獲山東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023年又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在教學實踐中,陳元云認真學習和積極踐行邢成云提出的“單元整體教學”理念,推動區域教學方式與模式變革。2022年,她設計的《平行四邊形》單元分層評價通過市級和省級鑒定,并被《中學數學教學參考》編輯部評為全國一等獎。2023年,她在“華東師范大學亞洲數學教育中心(ACME)第三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分場專題報告。此后,她先后赴濱州各縣區、青島、菏澤定陶、云南蘭坪等地執教示范課并作專題報告,其研究成果于同年在第六屆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展出。
這些年來,陳元云在《中國教師》《中學數學教學參考》等期刊發表論文近30篇,其中4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索引,出版著作3部,主持或參與5項省市級課題。她認為,青年教師成長的關鍵在于喚醒其內在動力,進而通過深化教研與科研,培育學術發展能力。例如,借助課題驅動、學術寫作與成果轉化等階梯式培養方式,幫助青年教師實現有跡可循的專業成長。
難忘摩托爆胎的那個大雨天,感恩全家人的傾力扶助
如果說教育事業是陳元云人生的常數項,那么家庭就是最重要的系數。她出生于農村家庭,父母始終堅信教育的力量。自她工作以來,父母一直默默理解與支持,常寬慰因忙碌無法回家的她:“家里都好,你安心工作。”陳元云的丈夫同樣是一位教師,夫妻二人常交流班級管理與教學心得。每次參加比賽前,陳元云都會試講給丈夫聽,直到他聽懂并認可,她才會安心參賽。
最令陳元云難忘的是2006年5月的一次優質課比賽。賽前一天,她需趕往比賽場地,但三歲半的女兒因發燒無法去幼兒園,當天又下起傾盆大雨。丈夫騎摩托車送母女倆去車站,途中摩托車爆胎,女兒啼哭不止,陳元云心情復雜、幾近放棄,但在丈夫的鼓勵下,她堅持了下來。他們費盡周折修好摩托車,陳元云最終趕到車站,丈夫則載著女兒返回……這段經歷成為她教育路上難忘的注腳。
扎根田野,當年的一株小苗已漸漸長成參天大樹。站在新的教育起點上,陳元云將繼續堅守初心,砥礪前行!
來源:濱州日報
編輯:任斐
審核:管林忠
終審:韓俊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