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空的核心智囊,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無奈承認,中國空軍實力已經全面超越了美國空軍,無論是戰斗機的數量、質量,還是飛行員的飛行時長,中國空軍都實現了對美空軍的全方面超越。
![]()
中美戰斗機數量對比
首先是戰斗機方面,中國擁有300架殲20、300架殲16,還有600架殲10,這是中國空軍三劍客。
需要說明的是,這都是中國15年內誕生的新機型,并且還在持續升級,比如殲10系列戰機就全面升級了相控陣雷達,并且對網絡信息系統重新優化,從而可以憑借先進的傳感器和信息融合能力以及網絡協同作戰能力,在高強度對抗環境下依然具有強大的戰斗力。
![]()
需要說明的是,殲10戰機在中國擁有”格斗之王“的美譽,這是中國最后一款還專門設計具備狗斗能力的機型,此后中國的機型都是專門超視距打擊為主,你像殲20都沒有機炮。
而美空軍首先是F35A戰機300架、F22系列180架,F16系列720架,F15系列300架。
其中100架F15系列和F16系列戰機作為過去幾十年的主力機型,如今面臨著機體老化、戰備完好率偏低、應對現代防空環境能力不足等問題,被認為急需退役和更新換代。
尤其是F16系列戰機,1973年12月13日,第一架YF-16在沃思堡下線,到現在為止,F16系列戰機已經過去了52年的時間,雖然說F16戰機的確是擁有出色的氣動性能,空地攻擊能力,高可靠性維護性和低成本等優點。
![]()
但是它的確是太老舊了,已經難以完全當前信息化的空戰環境。而F15系列戰機美空軍原本是希望服役到21世紀20年代中期的,但是現在受限于產能,美空軍不得不延遲退役。
中美戰機產能對比
而產能方面,美空軍就更加拉胯了,即使最保守估計,殲20的年產能也在120架左右,而殲26加上殲10C的產能,美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預估在144架左右,也就是說,中國四代半+五代機的產能在260架左右。
但是美空軍2026年殲35A戰機采購量僅有24架,不是說美空軍不想采購,而是F35A問題實在是太多了,首先是F-35A的使用和維護成本高昂,其每小時飛行成本約4.4萬美元,遠超F-16的2.7萬美元,復雜的隱身涂層、傳感器系統和軟件升級使得維護費用居高不下。
更為關鍵的是,F-35A的技術可靠性和妥善率長期不佳。其任務可用率僅為55%左右,遠低于80%的目標1。名為“技術更新3”(TR-3)的關鍵升級計劃延誤長達三年,導致新交付的戰機無法形成完整戰斗力,美軍甚至不得不接收大量“半成品”飛機。
![]()
此外,供應鏈和生產環節也存在瓶頸,超過4000種零部件短缺,除此之外發動機交付延遲等問題進一步拖累了生產進度,而且F35A戰機也存在缺陷,比如發動機燃油管問題導致了多次墜機。
美空軍是把希望寄托在F15EX上的,F-15EX"鷹II"就是F15系列戰機的終極進化型號,主要承擔高威脅環境下的火力投送與電子戰任務。
F15EX兩臺通用電氣F110-GE-129加力渦扇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達131千牛,最高速度2.5馬赫(約2655公里/小時),因為可以搭配搭配保形油箱(CFT)和三個2,270升副油箱,所以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700公里,搭載AN/APG-82(V)1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個雷達可比F35、F22的要更為先進,探測距離達450公里,可同時跟蹤26個目標;集成AN/ALQ-250“鷹式被動主動預警生存系統”(EPAWSS),具備雷達預警、電子干擾和威脅定位能
美軍押注F15EX也是無奈之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F35因為可靠性不足、維護成本太高,畢竟不能超音速的戰機在實戰中很容易成為靶子,再加上美國空軍現役的300余架F-15中,逾200架F-15C/D機齡超過30年,結構疲勞問題突出,急需替換。美軍只能返祖去發展四代半了。
![]()
美軍想的和我們解放軍一樣哈,那就是F15EX和殲16一樣,那就是除了作為戰斗機之外,還可以作為戰術轟炸機使用,你想想,F15EX載彈量達到13.4噸,都超過我們的轟6K了。
但是波音的產能讓美空軍崩潰了,F15EX一共投入了250億美元左右,波音6年才制造出9架,而且還包括了原型機,1年1架波音現在都造不出來,這直接讓美媒憤怒了,花了250億美元,結果年產能是0。
基于這樣的分析,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認為,中國空軍的實力已經超過了美空軍。不過美智庫還沒有算上這些哈。
中國已經構建了新三劍客:殲20、殲35A和殲16
首先,殲20、殲35A、殲16成為了中國空軍新的三劍客,殲10C如今已經基本上接近停產了,其中殲35A采用了先進的氣動布局設計,并配備了推力強勁的發動機。其發動機具備良好的推力矢量控制能力,能夠讓戰機在飛行過程中實現快速轉向、爬升和俯沖等動作,可以很好完成制空作戰任務。沒有錯,和F35不同,殲35A是一款主打空戰、兼顧對地對海打擊任務的戰斗機。雖然是中型戰斗機,但是內置彈倉卻不小,可以容納6枚中遠程空空導彈。
不僅如此,沈飛已經建造了27萬平方的廠房,可以容納4條脈動生產線,年產能可以達到150架左右,這里面算一半的產能為艦載型,中國殲20+殲35+殲16的產能就達到了300架。
而且更讓美軍絕望的是什么,全球首款五代半戰機殲20S已經大規模服役量產,殲20S既不是主打空戰、也不是主攻對地對海打擊,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指揮僚機作戰,這就是六代機的忠誠僚機模式。
![]()
舉個簡單的例子,1架殲20S指揮六架忠誠僚機,每架帶四枚霹靂15,前出300公里左右。我們算保守點,2枚霹靂15摧毀1架敵機,最起碼可以對12架敵機發動攻擊。
忠誠僚機一旦打完自帶的霹靂15,自行返航,要知道,霹靂15的射程最少在200公里開外,即使是美軍的AIM260D服役,不可逃逸區大概也就120公里外,也就是說是在美軍戰機打擊范圍外,而我們的僚機是具備隱身能力的,打擊范圍之外想追蹤可就難了。
而此時后面的預警機可以指揮就近的忠誠機過來補位,數據鏈和殲20S無縫銜接。前出300公里再加上霹靂15的射程200公里,殲20S至少在500公里開外,你讓美軍戰機怎么威脅到殲20S,更何況后方還有預警機提供信息支持,這可以說是降維打擊了。
中國構建了跨平臺體系化能力
其次,中國已經構建了非常完善的跨平臺體系化作戰能力,依靠全球最先進的反隱身雷達系統+反隱身預警機+中遠程空空導彈,打造了領先全球的全域作戰能力。
例如,根據央視的公開,我軍已由傳統的“A射B導”戰術已升級為更先進的“A鎖B射C導”模式,即由防空系統負責鎖定敵機目標,戰斗機在敵方防區外發射空空導彈,預警機則為導彈提供中繼引導,直至命中目標。
該戰術的核心優勢在于充分發揮不同平臺的特長。地面雷達功率大、探測距離遠,具備廣域搜索和精密跟蹤能力,能在遠距離精準鎖定目標。同時,地面雷達系統隱蔽性強,難以被敵方電子偵察手段發現,從而大幅增強戰術突然性。戰斗機則不再承擔全程探測與跟蹤任務,而是作為機動發射平臺,依托數據鏈接收目標信息,在安全距離外實施導彈發射。例如,殲-10CE可掛載PL-15E超視距空空導彈,在預警機支援下發射后迅速脫離,極大提高了載機的生存能力。
該戰術已在實戰中得到驗證。在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使用紅旗-9P地面雷達于200公里外鎖定目標,殲-10CE發射PL-15E導彈后立即撤離,由ZDK-03預警機完成對導彈的中繼制導,最終成功擊落敵機。
![]()
若解放軍運用該體系,可有效應對隱身目標的威脅。我國已部署多型反隱身雷達,能夠在一兩千公里外探測到隱身戰機。配合超遠程空空導彈,甚至可由殲-10C等非隱身平臺實施有效打擊。此時戰斗機主要承擔武器投射任務,探測與引導則由地面雷達和預警機完成,從而在體系層面削弱對手的隱身優勢。
相比之下,美軍現役的 AIM-120D 導彈對戰機的不可逃逸區只有70公里,且美軍沒有反隱身雷達體系,因此沒有辦法構跨平臺體系化作戰能力。
因此,從綜合各方面來分析,無論是信息化能力,還是戰機的規模、數量,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等,美空軍已經明顯處于劣勢。美官方智庫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當然,如果我們想要具備和美國一樣的投射全球的能力,那么還需要建設足夠的航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