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吃飯沒辣就覺得沒滋味,總想來點辣椒下飯。在四川重慶,紅彤彤的火鍋里飄滿辣椒,是當地人餐桌上的“常駐嘉賓”;在湖南,剁椒魚頭又鮮又辣,一吃就停不下來。
以前大家總說吃辣對身體不好,容易拉肚子、上火,其實這都是誤會!辣椒里的辣椒素就像給血管做“大掃除”的小能手,適量吃點辣椒,不僅不會傷身體,反而能讓血管更健康。
![]()
吃辣與血管的 “誤會”,很多人都中招
門診常遇兩類患者:一類,把辣椒當 “血管敵人” 一點不碰;另一類把辣椒當 “護血管神藥”,頓頓無辣不歡,結果吃壞胃還沒護好血管。
其實辣椒沒有 “絕對好壞”,關鍵看 “怎么吃” 和 “吃多少”。辣椒的核心成分 “辣椒素” 對血管有獨特作用,但吃法不當反而添負擔。
![]()
醫生透露:常吃辣椒的人,血管或有這3個好變化
第一,幫血管“放松”,改善血流。
辣椒素能刺激血管內皮釋放“一氧化氮”,這種物質像血管的“天然放松劑”,能讓血管壁適度舒張,避免持續緊繃,讓血流更平穩。對輕度高血壓人群,能輔助緩解血管緊張,但這種“放松”很溫和,絕對不能替代降壓藥,更不能靠吃辣“治高血壓”。
第二,減輕血管炎癥,減少“斑塊隱患”。
長期高油、高鹽、高糖飲食,會讓血管壁處于“慢性炎癥狀態”,就像血管壁有細小“傷口”,壞膽固醇容易沉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辣椒素的抗炎作用能幫血管壁“修復小傷口”,減少炎癥反應,降低斑塊形成風險。
但如果吃辣時搭配重油重鹽,比如辣子雞、麻辣火鍋,抗炎作用會被抵消,反而加重血管炎癥。
![]()
第三,改善末梢循環,緩解手腳冰涼。
不少人秋冬手腳冰涼、久坐頭暈,這是末梢血管收縮,血液流不到手腳、大腦導致的。適量吃辣后,辣椒素能刺激末梢血管輕微擴張,讓血液更多流向手腳,人會感覺發熱,頭暈、手腳涼的情況也會緩解。
但要提醒:有靜脈曲張、下肢血栓的人,過量吃辣可能加重局部充血,這類人吃辣前最好咨詢醫生。
另外一次吃太多,會直接刺激胃腸道黏膜,引發胃痛、腹瀉;還會讓身體“過度興奮”,導致心率加快、血壓短暫飆升,反而給血管添負擔。對健康人來說,每天吃1-2個鮮辣椒(,或用3-5克干辣椒調味,既能發揮好處,又不會傷身體。
![]()
辣椒雖好,絕對不能代替藥物!這些誤區要避開
很多患者聽“吃辣對血管好”就走極端:有的高血壓患者停降壓藥,靠吃辣“控血壓”;有的高血脂患者不吃降脂藥,認為“多吃辣能消斑塊”,這些誤區非常危險,必須明確提醒。
第一,辣椒不能代替降壓、降脂藥
辣椒素對血管的好處是“輔助性”的,比如幫輕度高血壓患者“穩血壓”,但替代不了降壓藥的“治療作用”。對高血脂患者,辣椒素能減輕炎癥,卻不能像降脂藥那樣“直接降壞膽固醇”。如果因吃辣停藥,只會導致血壓、血脂失控,加重血管損傷。
![]()
第二,有基礎病的人,吃辣前要“對癥評估”。
比如有嚴重胃病,如胃潰瘍、胃出血的人,吃辣會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有痔瘡、肛裂的人,吃辣會讓局部充血加重疼痛。
有痛風的人,辣椒本身嘌呤不高,但辣菜多是高嘌呤,比如麻辣火鍋里的內臟、海鮮等,容易誘發痛風。這類人想吃辣,一定要先咨詢醫生,看身體是否“適合吃”。
第三,“吃辣護血管”的前提是“清淡吃”。
若把鮮辣椒換成辣條、辣片,或用大量油鹽炒辣菜,比如辣子雞、水煮魚等,不僅沒好處,還會因高油、高鹽、添加劑加重血管負擔。正確吃辣方式:選鮮辣椒或少量干辣椒,做法以“清炒、涼拌”為主,少放油鹽,避開加工辣制品。
![]()
健康的核心是“適合自己”,別為了“護血管”硬吃辣反而傷身體。希望大家都能“科學吃辣”,讓血管更健康,身體更舒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