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幾天的文章中說過,湖南鄉村很多地方的地名中帶“鋪”字,“五里牌”這個地名也很多,這和古代的驛道系統有很大的關系。
今天,我們重點講講湖南鄉村地名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其他字。
湖南的地形是三面環山,除山地外,以丘陵地形為主。因此帶有“嶺”字的地名非常多。韭菜嶺、金盆嶺、界嶺、皇帝嶺,伍家嶺、呆鷹嶺,這些都是典型的帶嶺的地名。
湖南有三湘四水,河網密布。古代生產力不發達,架橋不易,稍微寬一點的河溝,十幾里才有橋梁。因此,橋梁所在地人流比較密集,容易形成聚落,帶橋的地名非常多。
![]()
(清寶慶縣地圖)
以我的老家邵東市(縣級市)為例,在撤鄉并區之前,帶橋的鄉鎮一級地名就有很多,如廉橋、佘田橋、仙槎橋、龍公橋、楊橋、高橋、魏家橋、周官橋、石株橋。帶“橋”字的地名約占鄉鎮地名的三分之一。
如果放眼湖南全省,帶橋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很多橋的前面還冠以姓氏,如魏家橋,楊橋,這是因為當時修橋的多為大族,自然擁有了橋梁的命名權。
湖南鄉鎮一級的地名,一般出現在宋朝以后,明清時期是地名確定的主要時期。一直到唐朝,湖南境內的人口都不多,聚落也很少,鄉村的地名也不多。宋朝開始,外來移民開始涌入,人口漸增。明初的“江西填湖廣”,是湖南人口劇增的時期, 明初推行“鄉都里甲”鄉村管理體系,對地名和戶口進行大規模登記造冊, 很多地名也是這時候產生的。
在登記造冊的過程中,形成了大量“姓氏+橋、灣、鋪、田、沖、塘、坪”的命名模式,比如,我的老家邵東市簡家隴鎮,就是明初出現的地名。
帶“灣”字的地名,無疑都是在河灣地帶,如易家灣、張家灣、王家灣、梅灣等。
帶田字的地名,一般都有大塊農田平地,如良田、馬田、花田、黃田、龍田等。
沖,指的是山間小塊平地,湖南帶沖的地名特別多,如,韶山沖,馬家沖,絲毛沖,楊家沖,劉家沖。沖是山谷間的小塊平地,很難形成大的聚落,因此,叫“沖”的地方多為村組一級。
湖南地名中帶塘的地名特別多,如大荷塘,荷葉塘,宋家塘,虞塘,清水塘,蟆蟈塘,螺絲塘等等,現在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好幾個叫“某某塘”的地方。
湖南主要種植水稻,水利灌溉是命脈,以塘命名的地方自然就多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明清時期,“驛、站、塘、汛、鋪”,是一個完整的交通體系,塘是一個比“營”和“驛”小一級的駐兵地點,負責瞭望和維護地方秩序,一般駐兵幾人到十幾人不等。
以“營”地名的地方主要出現在湘西和湘南山區。為了鎮壓瑤苗等少數民族的反抗,明清時期,在山區廣設軍營,也就形成了一系列帶“營”字的地名。
在湖南古地名中,“市”是一個不能忽略的存在。湖南古地名中,帶“市”的地方不多,但過去都是鄉村中比較繁華的地方,一般位于交通要道,是自然形成的市鎮,如白地市,文家市等。有些帶“市”的地方,現在還是經濟強鎮。
坳,一般指的是山間隘口。著名的有風門坳,南風坳等等。
坪,稍微大一點的平地,如黃草坪,茅坪,五瓦坪,雷公坪等等。
“廟”和“殿”,一般是古代有神廟的地方,如張公廟,雷公殿,太芝廟等等。
據粗略統計,湖南鄉村地名中,以鋪、塘、沖、橋、嶺等字為最多,市、灣、坳、坪等字次之。帶有這些字的地名一般都是古地名。
關于“鋪”字地名,可以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