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視的鏡頭里,一個穿白T、米色褲子的中年人,正沿著林蔭道邊走邊唱《十送紅軍》。在他T恤上,還繡著一面鮮紅的五星紅旗。
不事先說明,你還以為他是一位聲樂老師,或者是老年合唱團團長。誰能想到,他是中國熒屏上有名的“大佐專業戶”——楊清文。
![]()
即使你不熟悉這個名字,那你也一定見過他扮演的角色:《亮劍》、《雪豹》、《永不磨滅的番號》里,那些讓人恨得牙癢癢的日本軍官,都是他演的。
演“大佐”出了名,就有人跑來問楊清文:“你演鬼子演了那么多次,對得起咱中國人民嗎?”雖說是玩笑話,但聽多了也膈應人,好像他真是個鬼子似的。
更氣人的是,還有個別不懂事的小朋友“入戲太深”了,跑去砸了他家的汽車,玻璃都被砸壞過兩次!每次提到這些事,楊清文心里都很不舒服。
楊清文無奈地對記者說:“我也想演好人啊,也曾經演過好人,但是人家都記不住,就記住我演的大佐了。”對此,他屬實無語了。那么,他到底咋變成“大佐”專業戶的呢?
一、從出租車司機到“鬼子專業戶”:命運的轉折
楊清文的“鬼子人生”,其實緣于一個非常現實的理由:為了賺錢。早年,他搞個體運輸,后來被人坑了。為了能多接一些來自使館區的外國客人,他硬著頭皮學起了日語。
![]()
每次等紅燈的時候,他就開始背誦單詞,拉到了外賓就趁機練口語,方向盤上永遠摞著幾本日語書,活脫脫一個“移動自習室”。
他也想過去旅游景點做日語翻譯,但發現市場需求太小,這條路走不通。后來,機緣巧合下,他開始給劇組開車送道具。正是這份工作,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有一次,在為《亮劍》劇組送道具時,導演偶然聽到他流利的日語,當即拍板:“就你了,演個鬼子軍官!” 就這樣,一個出租車司機,久走橫店終于撞了“鬼”,“大佐”一演就是二十年!
最初是《亮劍》里的黑島森田,然后再是《雪豹》里的伊藤,再到《永不磨滅的番號》里的寺內勇。一開始他非常高興,因為事業有了很大的轉機。活兒多了,收入也變多了。
可是多演一陣子,他就有點受不了了。老有一些觀眾不分青紅皂白,把他當成“真的日本人”。在路上走著走著,冷不丁兒迎面撞到個“較真的”,上來就沖他吐口水,叫他“滾回日本”!
![]()
他覺得既委屈又憤怒,而且還不敢沖對方真發火。因為他一發火,對方就會指著他的鼻子說:“看看看,這個日本鬼子還囂張哩!揍他!”
就這樣,他打定主意,不能一直演“鬼子”了。只演85次,演滿了次數就再也不演了。他摸著下巴說。可是呢,后來越演越多,直到現在演了91次,還剎不住車……。
二、“大佐老爹”的暴擊:女兒相親被嫌“家風怪”
演多了“鬼子”,意想不到的事就發生了。讓楊清文完全沒想到的是,那“副作用”會跑到自己家人的身上。
采訪視頻里提到,楊清文的女兒有過一次哭笑不得的相親經歷。媒人告訴對方,“這姑娘的爸,著名演員楊清文”。
結果對方一聽到名字,立刻就上網一查,看到滿屏都是“日本大佐”劇照,當場回話:“你爸長成這樣,長成了‘鬼子’樣,那閨女也長得好看不了。”
最后,這次相親連面都沒見,就黃了。這么多年下來,楊清文不知道有幾次,女兒是因為自己錯失了良緣,他在視頻里向女兒道歉:“是爸爸對不住你。”
![]()
女兒倒看得很開,大大方方地說:“沒事兒,我也不想見他。”話說得灑脫,但是身為人父,楊清文心里那個滋味啊,可想而知了。
三、演鬼子不是“賣國”,是為了歷史的銘記
有一次,別人罵楊清文:“天天演鬼子,你咋不叛國呀!” 楊清文氣得直接拍桌子說:“鬼子總要有人演。我這么演,不是為了讓大家記住侵略者的惡嗎!”
提到“抗日神劇”,楊清文表示自己也不贊成這類劇的演法,“手撕鬼子那叫爽片,但爽過了頭,歷史痛感就沒了。”
影視創作可以藝術加工,但是咱們的底線是“揭露暴行”,而不是去消費苦難。現在有很多影視從業者,就不懂這個道理。
在采訪中,當被問到“演得這么兇殘狡詐,慚愧不慚愧” ,他突然紅了眼,并且在采訪中對著全國觀眾鞠躬,他還說:“我每次到紀念館,我都覺得我是一個罪人……因為演太多‘鬼子’了。”
其實楊清文的這番話倒不是在開玩笑,也不是作秀,而是演“鬼子”的時間太久,入戲太深,走不出來了。
![]()
他說,有時候感覺自己真的端著機槍在屠殺中國人,那種負罪感真的非常重。別說人家拿他當“鬼子”了,自己有時候都犯迷糊,老覺著真的對不起中國人。
問他一切如果可以重來,還會選擇演“鬼子”嗎,他搖搖頭說:“我堅持不演這個日本人了,因為我好像一生都在負罪,一生都對不起我們偉大的中國人民。”
四、鬼子堆里的“紅歌王”:他比誰都愛國
別看楊清文總演反派,私下里他其實是個十足的“紅歌王”。公園遛彎必唱《十送紅軍》,家里K歌專點《我們都是神槍手》,那份虔誠,令人動容。
他無比渴望能演一次“正派角色”,哪怕只是一個小小八路軍通訊員呢,“也能讓觀眾知道,我骨子里還是紅的”。
中國影視圈里,其實還有很多“大佐專業戶”。楊清文曾經和另一位著名的“大佐”演員浩二交流過心得。
![]()
浩二說,“罵聲是觀眾對你角色的共情”,楊清文同意這個說法,不過呢,他更希望大家能把這份共情,轉化為對歷史的敬畏,而不是單純發泄憤怒。
結語
直到現在,楊清文還在等一個真正的“正派角色”。他說:“哪怕只有一場戲,我也能讓觀眾看到我眼里的光。”
老實說,像楊清文這種非科班的演員,演戲全憑天賦,以高度的情感共鳴去完成角色,沒有方法論作指導,很難“出戲”。
這樣長期下來,對身心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而他一直想要演回“正派角色”,正是想要緩解這種不利的影響。不過比起演戲帶來的“負作用”,他更在意的還是周圍人看待他和家人的眼光。
楊清文的故事,是中國特型演員群體的一個縮影。影視劇里的角色,總是有好有壞。總得有人去演反派,才能突出正派的英勇形象。
![]()
“楊清文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背負著角色的罵名,守護著歷史的真相。我們或許應該告訴那些單純、善良的觀眾們,讓大家學會分清戲里戲外。
戲里粘著小胡子的是“鬼子”,戲外愛唱紅歌的才是楊清文。這是一個認真演戲、熱愛生活的普通人。下一次看完了抗日影視劇,可別再因為沒地兒撒氣,去砸人家的汽車玻璃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