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飲食文化的長河中,人們對新鮮食材的執著追求,宛如一條堅韌的紐帶,貫穿了歷史的脈絡。從古代文人墨客對 “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 的贊美,到如今尋常百姓家對清晨菜市場新鮮蔬果的挑選,對新鮮的渴望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基因之中。
幾個月前,小紅書上一場中外飲食的對比引發熱議。當看到西方一些底層民眾曬出的一日三餐,盡是罐頭食品和冷凍食材時,一種源于本能的同情油然而生。在我們的觀念里,新鮮的蔬菜、肉類,才是構成美味佳肴的基石,是生活品質的象征。而如今,當一些商家將冷凍蔬菜擺上餐桌,還堂而皇之地宣稱這并非預制菜,營養價值絲毫不輸新鮮菜品時,這無疑觸動了消費者敏感的神經。
![]()
且看外賣市場,一份十幾二十元的餐食,即便使用了部分預制食材,消費者或許還能勉強接受。畢竟,價格擺在那里,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便捷性有時會讓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妥協。然而,當走進一些餐廳,面對價格高達三五十元一盤的菜肴,卻發現其中不過是加熱后的冷凍蔬菜、加了添加劑的半成品凍雞湯,以及毫無生氣的冷凍西蘭花時,這實在讓人難以咽下這口氣。消費者付出了相對高昂的價格,期望得到的是新鮮食材精心烹制的美味,而不是這種工業化生產的冷凍半成品。
近年來,預制菜產業蓬勃發展,行業協會與資本商家們積極傳播預制菜的相關標準,試圖讓消費者接受這一新興的餐飲模式。然而,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客觀事實是,這一趨勢與普通人對一日三餐的傳統認知背道而馳。在大眾的觀念里,一頓美味的飯菜,應當是食材在煙火的熏陶下,逐漸散發出誘人的香氣,是廚師用心烹飪的結晶。餐飲行業與餐飲協會,試圖將凍品和半成品排除在預制菜的范疇之外,轉而用 “中央廚房” 這樣模糊的詞匯來替代,其目的不言而喻。通過這種方式,減少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抵觸情緒,從而維持甚至提高菜品的利潤空間。但這種做法,無疑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一種漠視。
![]()
消費者對于預制菜的抵觸情緒,并非毫無道理。那些用菜包加熱而成的菜肴,半成品的加了添加劑的凍雞湯,以及冷凍后失去原本鮮嫩口感的西蘭花,味道寡淡,口感不佳,實在難以讓人喜愛。這并非消費者過于挑剔,而是人們對美食最基本的追求。身價上億的餐飲資本大佬們,在為自家孩子老人請保姆時,或是宴請賓客之際,必定會選擇去商超采購最新鮮的食材,聘請最優秀的廚師現場烹制。他們深知,新鮮食材所帶來的美味,是冷凍半成品無法比擬的。這種鮮明的對比,更加凸顯了普通消費者對商家使用預制菜的不滿。
![]()
在這樣的背景下,羅永浩站出來對預制菜說 “不”,無疑是說出了廣大消費者的心聲。他的發聲,并非針對預制菜這一產業本身,而是對那些企圖壟斷話語權、忽視消費者權益的行業或資本利益群體的抗議。普通消費者紛紛站在羅永浩一邊,是因為他們早就對這些商家的行為感到不滿。消費者期望的,僅僅是在享受美食的同時,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吃的食物究竟是如何制作的。這場關于預制菜的爭議,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口舌之爭,它反映的是消費者對餐飲行業誠信與品質的深切期盼,也敲響了行業規范發展的警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