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林彪身亡后,江青手下的人在收集他的罪證時,在毛家灣發(fā)現(xiàn)了一些林彪肯定孔孟某些言論的詞句,并且從林立果炮制的政變綱領《五七一工程紀要》中看到了林彪等人惡毒攻擊毛澤東是當代秦始皇的言論。
江青一伙如獲至寶,馬上把這些情況向毛澤東作了匯報,毛澤東聽后說:“噢,凡是反動的階級,主張歷史倒退的,都是尊孔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
![]()
毛澤東和江青
就這樣,孔孟之道作為林彪反黨集團的思想根源之一,被深挖了出來。1973年5月,中央工作會議傳達了毛澤東關于要批孔的指示。由于郭沫若向來崇儒抑法,與毛澤東尚法貶儒的主張背道而馳,他自然也就受到了批判。
抗戰(zhàn)時期,郭沫若出版過一本學術(shù)著作發(fā)《十批判書》,其中有《孔墨的批判》和《呂不韋與秦王政的批判》兩篇文章。郭沫若認為,孔子政治上的立場“是順乎時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的”,“是由奴隸社會變成封建社會的那個上行階段中的前驅(qū)者”,是站在新興地主階級一面的。思想上,孔子的核心是“仁”,要求每個人要把自己當成人,也要把別人當成人,不管你是在上者也好,在下者也好,都是一樣的。
對于秦始皇,郭沫若在肯定他統(tǒng)一中國等偉大功績的同時,用更多的筆墨對他鉗民之口、焚書坑儒、樂以刑殺為威等極權(quán)主義暴政和窮奢極欲的縱欲主義給以徹底的否定和嚴厲的批判,他稱秦始皇“是一位空前的大獨裁者”。
![]()
郭沫若
江青向毛澤東打了小報告后,毛澤東給了她一冊大字本的《十批判書》,又念了幾句順口溜:
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產(chǎn)黨,崇拜孔二先。
1973年8月5日,毛澤東又讓江青記錄下他新作的詩《讀<封建論>,贈郭老》,再次對郭沫若的《十批判書》提出批評: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yè)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
毛澤東和郭沫若
江青記下毛澤東的詩后,就匆匆忙忙跑到北京大學去,組織了一班人將郭沫若著作中頌揚儒家的話摘錄出來,準備印發(fā)各地,作為批判的靶子。毛澤東得知此事后,明確作出指示:“不能批判郭沫若。”盡管毛澤東曾多次批評過郭沫若“尊孔反法”的學術(shù)思想,但他無意從政治上來批判,更不想傷害郭沫若。
1974年1月25日,江青在北京“批林批孔”動員大會上點了郭沫若的名,她說:“對郭老,主席是肯定的多,大多數(shù)是肯定的,郭老的功勛是很大的,這點應該讓同志們知道,他這個《十批判書》是不對的。”
江青的這番話聽起來好像是在為郭沫若評功擺好,一分為二,但在這樣一個“批林批孔”的動員大會上,公然對一萬多名與會干部宣稱《十批判書》是不對的,無異于當眾對郭沫若進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批判。
![]()
江青
這次會議是江青背著政治局開的,也違背了毛澤東的意愿。2月25日,毛澤東批評了“1.25”大會江青的那一套,他下令扣留“四人幫”精心炮制的準備發(fā)到全國各地去的“1.25”大會實況錄音帶,沒有讓批判郭沫若的那些話在全國擴散。
江青一伙不甘就此罷休,2月10日,江青竟主動上門,威逼郭沫若寫檢查,并讓他寫文章批判秦始皇的“那個宰相”。面對江青這種指桑罵槐的伎倆,郭沫若絕不隨聲附和,堅持保持沉默,讓她無可奈何。
江青走后,郭沫若氣憤地對妻子于立群說:“他們的矛頭是對著周總理的,歷史自有公論!”當天晚上,憂憤交加的郭沫若突發(fā)肺炎,病情一下子就到了十分危急的程度。
在這個關鍵時刻,周恩來派人向郭沫若的家屬、秘書人員傳達了認真保護好郭沫若的4條具體措施,此后毛澤東也派人來看望郭沫若,這讓他的心頭感到陣陣暖意。
![]()
周恩來和郭沫若
盡管有毛澤東、周恩來真心誠意的保護,但“四人幫”的淫威時時在威脅著郭沫若,他覺得應當對這場批判運動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2月7日,郭沫若抱病捉筆,寫了兩首七律呈給毛澤東:
春雷動地布昭蘇,滄海群龍競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錯明如火,柳論高瞻燦若朱。
愿與工農(nóng)齊步伐,滌除污濁繪新圖。
讀書卅載探龍穴,云水茫茫未得珠。
知有神方醫(yī)俗骨,難排蠱毒困窮隅。
豈甘樗櫟悲繩墨,愿竭駑駘效策驅(qū)。
最幸春雷驚大地,寸心初覺識歸途。
郭沫若用回答毛澤東《讀<封建論>》的方式,來剖析自己的心跡,他的詩句幾乎都與毛澤東的詩句相對應,表示自己不甘落后,要用毛澤東思想的“神方”,排除頭腦中的“蠱毒”,認真進行自我改造,愿意緊跟毛澤東與工農(nóng)群眾一起去“滌除污濁繪新圖”,這些都是真心實意的流露,而“判宣孔二有余辜,十批大錯明如火”兩句,則與他一貫的學術(shù)觀點截然相反。
![]()
晚年的郭沫若
就是在“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排山倒海的“五四”時期,郭沫若依然堅持孔子是批不倒的,他強調(diào)必須批判地繼承,如今他在“批林批孔”運動的“強大威力”下,不得不“認錯”了。我們可以從這兩首詩中窺見郭沫若在復雜紛繁的政治背景下,言不由衷的矛盾心情和尷尬境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